科研单位

当前位置:主页 > 科研单位 >

 
浅谈“重点学生”培养策略
      摘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让未成年人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做到教育的真正普及。“重点学生”需要学校帮助他们矫正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关键词:“重点”学生;培养;策略;成人成才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管了!”、“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真差!” 是啊!“重点学生”是班主任工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他们影响着整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甚至影响着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何来关爱引导这些“重点学生”呢? 我认为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诚心、关心、爱心和耐心,与“重点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想,切实从“重点学生” 的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困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 “重点学生” 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朋友,才有利于整个班级乃至学校的发展。
 
一、“重点学生”理解:
       “重点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双优生”,也不是指“学困生”, “重点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等。比如:某学生就喜欢帮人打架,“好战”气息浓;某学生早恋,且有较为过激行为,引起不良后果;某学生接触社会青年充分,特别爱钱,享乐思想太浓等,均为存在“重点”问题的学生。
 
 
二、教师正视“重点学生”的存在,明确“重点学生”培养必要性。
      “重点学生”的存在比例较大是我校校情。教师必须面对“重点学生”的存在,并且敢于和学生谈他存在的“重点问题”,并为其建立“重点学生”档案,追踪帮助其成长。
      只有“问题”存在,没有“问题学生”。长期存在教师把这类学生归入坏学生的行列。这个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人问题少一点,有些人问题多一点。因此,“问题学生”这个标签,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解决有问题的学生。
 
 
三、充分发挥“三级”教育平台作用,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培养。
      “重点学生”的培养关键一环在班级教育平台的落实上,家庭平台和学校平台相结合配合。班主任的专业管理、科任教师的关爱会在“重点学生”的   成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班级三者之间的教育方向如果一致,也就是形成一股合力,那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个平台,老师、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增加了,问题得到了正视,得到了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四、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学校应该把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家校联动机制,例如下发《致家长一封信》,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学生安全工作等等。充分利用家庭、亲情教育,感动、感悟学生,使其“重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让学生成人成才。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使学校的安全工作更加完善有效。
 
         
 
五、学校建立对“重点学生”培养工作的考核机制
      学校安全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安全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时时必须关注,认真做好的第一重要工作。学校应建立安全考核工作考核小组,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考核长效机制,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对全校安全进行考评和量化。考核结果纳入教职工晋级、晋职、评优、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学校安全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对于学校安全工作中“重点学生”培养工作,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对“重点学生”培养工作落实的教师和对“重点学生”帮扶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并且落到实处。
      总之,“重点学生”的培养并非一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关爱与帮助,受长期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他们的引导也并非能够立竿见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注意方法的同时,能够付出更多和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只有这样,我们的“重点学生”才能慢慢走上正轨,我们学校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提高。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