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特色学校建设之我见

     学校要办出点特色,犹如人要活出点个性。要办出一所富有教育力的特色学校,就意味着办学特色既不是特色活动,也不是学校招牌,应该是学校文化特质的集中表现。

     关键词:特色学校 文化特质 影响模式 校园文化 教育方式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始至今日,大多校特色建设未成气候。由此许多教研机构、校长开始进行实践探索。

  本人担任教导主任十三年也在深深地思考着:学校要办出点特色,犹如人要活出点个性。但在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每所学校体会与收获却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将特色办学办成了一系列特色活动,特色活动越多,学校的办学特色反而越不明显。有的学校将特色办学办成了在特殊项目上取得特殊成绩的过程,但却让学校的办学方向有所偏差。有的学校将特色办学看成一种办学信仰,虽然没有特别出彩的特色活动,但办学特色却渗透到了办学过程之中,渗透到办学活动之中。个人认为,要办出一所富有教育力的特色学校,就意味着办学特色既不是特色活动,也不是学校招牌,更应该是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特质的集中表现。

  一、文化特质是特色学校之根

  一所学校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质,在这所学校发生的人影响人的方式方法就是什么样。很难相信一所像军事管理的学校,教师影响学生的方式是和风细雨式的,也很难相信一所向往绅士文化的学校,教师影响学生会采用训练或者强迫的方式。同样的道理,训练或者强迫的影响方式本身就是对绅士文化的侵犯。如果教师在拥有绅士文化的学校中采用训练或者强迫的影响方式,非但学生会反对这位教师,这位教师的同事也会对这位教师采取间接或者直接的抵制与批判。

  一所学校拥有什么样的影响方式,原则上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师,也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学校不是单纯的名校升学率(有的考入时代中学、华伦中学、黎明中学、文博中学等),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如何挖掘学生潜质的优势。试想,如果特色学校建设不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特色,不以为自己学校特色生源寻找与之相应的特色教育方式,这样的特色学校恐怕是以作秀为主而不是以特色办学为理念了。

  二、生源分析是办学特色之源

  今年暑假期间培训处组织到北京“史家小学”参观考察。我慕名来到这所学校,可真到了这所学校,我多多少少还是觉得失望,离我心中想象的北京名校相去甚远。但既然是名校,那自然有出名的地方和出名的道理。比如,小学学校有建游泳池。比如,一年级学生生源优质,起点好,而它成为名校的原因是出名加“进步大”。“进步大”并不等于优质,甚至永远也不可能优质。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能力而言,“进步大”比“优质”更具有现实意义。

  有的名校之所以能够以成功教育出名,并不在于成功教育是一个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在于成功教育对这所学校的学生的迫切程度。如果将成功教育迁移到其他学校,许多学校一切会难以接受,虽然他们也认为成功教育有不少可取之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大家的答案可以大同小异,但什么是最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估计每个人的答案就大异小同了。教育的难度并不在于对前者的追问,而在于对后者的选择。不管教师懂不懂学生(包括学生家庭背景),教师都会去教学生。如果教师不懂学生,那教师就会在教上非常主动,而学生在学上就会非常被动,直至放弃,甚至发展到休学或流生的现象。如果教师读懂了学生,教师也会在教上主动,但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主动而学得更主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区别呢?这就像农夫是否为庄稼提供适合的土壤一样,当庄稼与土壤不相符合时,看起来你在改善土壤,实际上越改善,两者的差距越大,当庄稼与土壤相符合时,你越是改善土壤,庄稼长势自然越好。因此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潜力,并据此在学校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特色,虽然不一定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天才,但至少可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来。本学期陈校长提出“阅读节”,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重在过程,除了班班有图书角,定期(星期三下午)班级轮流到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看书外,还组织学生观看《桃李园》,古诗词背诵领悟古诗词和《三字经》,教师每学期认真阅读一本以上教育专著,如《给教师建议》等,我校王发源老师还评上福州市十大书香家庭,以及师生通过阅读撰写大量作品,发表文章做成长栏,使校园文化建设大放溢彩,从而使师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可能比获得成绩更有现实意义。

  三、影响模式是办学特色之形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但遗憾的是这些学校的文化特质并没有转化为学校特色。于是,很多学校干脆就放弃了从文化特质的视角建设特色学校的路径,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对学校办学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特色学校建设活动,这样的特色学校建设追求的是学校特色,也就是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比如,其他学校搞跳舞,我们学校就搞唱歌、腰鼓等;其他学校搞书法,我们就搞美术。反正人家搞的,我们就不搞,自然,学校特色的本质就是锦上添花,学校多几朵花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问题在于这样的学校特色建设往往游离于学校主要教育工作之外,学校搞一两个办学特色还是可以的,如我们学校在县政策的支持下,开办了“禁毒基地”,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了毒品的危害性。因此,不把办学特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办学特色入不了主流,学科教学也特色不起来。我校“禁毒基地”与《品社》《品生》课有机联系起来,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学校文化特质之一。

  之所以很难看到把特质文化转变为特色学校的成功安全,缘自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特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相比,特质文化既不正式,也不具有正式权威,当制度文化进入或者侵入学校时,学校往往将特质文化隐入二线,只是偶尔有需要的时候才将其招出来(我校也有编辑《文化校典》一书)。二是特质文化并不能直接实施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转化为具体的影响模式和管理模式,才可能起到教育与管理的实际效果。当学校管理者只是对外宣称学校有什么特质文化时,这只能说是个人理念,要将其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还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在制度文化中渗透和展示特质文化,也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智慧将特质文化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中一影响模式。

  现在学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校本活动而非校本课程上,这也是为什么办学特色往往因校长而异或者因社会热点的变化而变的根本原因(现在许多掀起学习《弟子规》)。虽然学校课程设计的空间不大,但在设计学校课程过程中,却隐含着教学安排和学校文化的实现形式,我校近三年来校本编写了《绿色家园》、《情系闽侯》、《校园安全手册》、《弟子规》等,因为我们知道,课程本身就是学校的核心文化,而教师与学生日常行为方式和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显现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四、培养目标是办学特色之果

  既然学校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的专业机构,那么判断学校办学特色最终标准,就是学校对学生的影响结果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惯常所讲的培养目标。谈论特色学校的建设,虽然建设的主体是学校,但学校的建设都是依托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学校越有特色,学生就只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工具,只有将学生成长融入学校特色建设中,或者说让学校特色建设服务于学生成长,这样的特色学校才有教育力和生命力。

  根据生源分析,可以确定学校采用什么样的特质文化,根据特质文化,就可以确定学校的影响模式。根据影响模式,可以大致确定学校培养目标。我们学校是县唯一实验小学,就是定位为实验,辐射作用,但不能将特色学校与培养特色学生等同,这是从文化特质角度来讲的。

  对等特色学校的建设,立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如果把学校特色理解成在常规教育工作之外做些工作,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学校在多了亮点的同时,也多了个包袱,学校多了特长学生,但少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特色学校重在突出办学特色,也就是在学校特质文化和影响模式上为学生寻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变得更优秀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方式。

(作者:闽侯县实验小学 林瑞庆)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