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摘  要】:把残疾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残而有为的建设者,已经成为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针对残疾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的补偿由其残疾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培养残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她们的自身适应社会尤为重要。
   【关键词】: 残疾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策略   探讨
   二十一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如何把残疾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残而有为的建设者,已经成为摆在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校在全面育人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特教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一、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学生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学生,包括智力、听力、视力和多重残疾等。本文所说的残疾学生主要是指在特教学校上学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盲、聋学生。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针对残疾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的补偿由其残疾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培养残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残疾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使残疾学生健康成长,就要使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协调发展。因此,研究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教育、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对特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二)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可以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反之则会使人的潜能受到压抑。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极易诱发心理上的障碍,可能限制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加强特殊教育心理教育研究,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的、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三)是特教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残疾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使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奏效。因为心理障碍,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不能正确对待作业、考试等,教学成绩难以提高。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就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健康的心态。
 (四)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残疾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经济的高速发展、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特教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深入研究残疾学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之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二、残疾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及分析 
   近期,我校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测量,目的是了解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有效诊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的症状及特点,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提供依据。
 (一)聋生的测试结果及原因分析
   1、基本状况分析。通过对我校聋生的测验结果表明,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较普通儿童多一些,表现更突出一些。
 (1)情绪发展障碍。聋生情绪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胆怯、恐惧等。由于听力言语障碍的影响,视觉在聋生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挫伤,情绪低落。其实,聋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所接纳,有的就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敌对行为。
 (2)心理需要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儿对父母和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当聋儿已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依赖心理更为明显。有的聋儿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这种心理需求被听力语言障碍所影响,家长和老师又忽视他们这种需求时,可能会有明显的固执、任性等表现。
 (3)社会交往障碍。听力言语障碍会妨碍儿童的社会交往,使其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于结交同年龄的正常儿童,容易导致聋儿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脾气暴躁。
 (4)学习障碍。由于他们听力言语的障碍,在学习中会出现词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问题。所有这些困难很容易使聋儿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发展为厌学。
 2、引起聋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听力残疾是聋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障碍。由于聋生语言发展迟滞,势必对形成理性道德认识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表现在聋生学习抽象概括的道德知识的困难,还表现在理解和运用道德知识容易产生的偏差。
(2)聋生心理发育滞后,生理发育超前是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聋生语言上的障碍,加剧了生理上发育的超前和心理发育的滞后这两个矛盾之间的冲突。青春发育期的聋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而他们肤浅的知识和阅历又难于分辨出身边的是与非。只能在事物的表象上理解问题,缺乏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
(3)不良的家庭氛围是聋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永久的学校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归附和心理的调控,可以帮助学生治疗受挫的心灵,调谐不适和焦虑,减缓心理压力,从而培养学生宽容、同情、合作、坚毅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聋生95%来自农村家庭,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些常年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有些采取粗暴的态度,动辄就打;也有的采取骄惯、放任的态度,以物质和金钱的满足来代替教育。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性格孤僻、猜疑、凶狠,对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
(4)学校教育工作的不适应,以及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造成聋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随着聋教育事业的发展,聋校教育由原有的小学层次增加到初中,高中。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而聋教育仍然滞留在忽视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上,从而降低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在社会上,聋人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社会大众视聋人为异类,聋人在群体中普遍遭受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如难找工作,难找对象,难受到重视等等,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
(二)盲生的测试结果及原因分析 
   盲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他们的需要也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但由于视力残疾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他们的需要往往又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一旦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就可能产生种种情绪困扰,有的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状态中;有的充满自卑感,孤独、内疚、依赖……这些现象若得不到疏导,就会成为盲童的不良个性特征。
 1、盲生心理测评结果 对盲童的人格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较少,专门的论述更少,论述得也不够深入。我们用SCL-90量表对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测评。 测量显示,我校盲生有心理问题比例为36.6%,不仅大大高于普通学校,也高于我校在校聋生。焦虑与敌对是盲生中存在的最大心理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尽管视力残疾本身并未造成盲童在个性特征方面的异常,但盲生所表现出来的过分焦虑、依赖、自卑、呆板、孤僻、退缩、敏感等个性倾向,需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盲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固执。表现为毫无原则的固执己见。一个问题无论老师给他解释多少次,他自始至终都坚持他最初的意见。
(2)自私。表现为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
(3)自卑。他们都普遍认为自己是非常不幸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们无论怎样努力也比不上别人。
(4)多疑。多疑在盲生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 调查还发现,先天致盲者心理障碍比后天致盲者要重,表现为不爱行动、有较重的依赖心理和自卑心理,性格懦弱。
 2、影响因素分析
(1)目盲导致的认知局限性的影响。因为视力残疾,盲生在认知方面的认知途径发生了变化,原本应由视觉来感知的外部信息转变通过其他感觉来感知,听觉和触觉成为他们感知信息的主要途径;其认知的广度受到限制,因为视力残疾影响了个体活动与感知的范围,而且有许多外界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感觉来代偿感知的。
 (2)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盲生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其心理素质的构建影响十分重大,绝大多数盲生入学前都是在家庭里成长的,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对盲童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盲童因失去占个体感知信息量80%的视觉感知优势而显得外界刺激匿乏,而许多父母还不知道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或对采取什么措施仍束手无策。在听觉还没有完全赋予意义时,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外界因素来说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盲童在外界刺激得不到满足时极有可能在自己身体上寻求刺激,从而许多盲童慢慢地形成了自我刺激性行为,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性癖性行为,将影响个体积极探索外界环境、害怕并拒绝接受新事物,影响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个体对社会、对集体和对他人正确态度的形成。
(3)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的许多环境都是按照视觉的标准而构建的,盲童以无视觉的孱弱之躯来适应视觉社会必然会不知所措、缺乏安全感等。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盲生的心理素质。
(4)盲童对目盲自身接纳情况的影响。盲童对目盲的接纳就是儿童建立对目盲的客观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目盲后自己各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目盲的补偿。目盲的康复、建立恰当的自我概念等等。
三、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措施 
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必须得到各界的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预防、干预和矫正,从而减轻残疾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
 1、提高残疾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道德感。语言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主渠道,聋生因为残疾,语言发展缓慢,对事物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抽象的道德知之甚少,甚至有不正确的理解,明辩是非的能力非常低。与正常儿童比较,显得更幼稚和不成熟,心理更脆弱、变异。盲生比聋生有更丰富的道德荣辱体验,盲生虽然因为目盲也导致了认知上的局限,但显然要比聋生明事理得多。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课堂效益,优化残疾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残疾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养成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使残疾学生的认识水平迅速提高,让他们能认识自己的心理,扬长避短,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2、挫折教育。相比而言,残疾人要比正常人遭遇更多的挫折。因此,应教会残疾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挫折中奋起,而不至于在挫折中沉沦下去,这对其心理素质无疑是一个质的提高,对其一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挫折教育应从正确认识挫折、受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不当情绪的克服着手,提高残疾学生心理调节能力。
 3、人际关系教育。残疾学生由于交往少,一方面渴望交往,另一方面又不懂如何交往,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尚不自知。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让他们不再封闭自己。
 4、考试教育。主要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考试,对待成绩的好坏,怎样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等方面的心理辅导。特教学校虽没有应试的包袱,但学习仍是残疾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辅导,可改善学生厌学情绪,骄傲或自卑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的目的,使心理素质与智力水平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5、青春期教育。残疾学生因入学迟,身体发育早,是一群中学生年龄的“小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正确对待异性同学,正确进行同学间的交往,也就成了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6、适应性教育。这种教育是针对残疾学生的某些问题开展的。它既可联系到社会、家庭,也可联系各个学生心理实际;既可集体辅导,也可个别辅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及效果
 1、转变教育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发展智力的教育,又包括发展智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的辅导和训练,而且又是渗透于身体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的。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残疾学生成才的重要基础。残疾人只有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的残疾,才能越过障碍,取得成功。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健康的心理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懂得自尊、自强、自爱才能平等参与各种社会竞争。因此,特教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要意识到特殊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用要比智力、肌体的生理机能等因素大得多。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学前的残疾学生得到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的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物,学生们自然把爱转移到教师身上。每当老师向他们投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残疾孩子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这种师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而且也能促使残疾学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积极去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对于青春期的残疾孩子,教师给予真诚的信任和理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人格上的尊重,他们能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的苦恼就是教师的苦恼,学生的事情就是教师的事情,每个教师都能够和学生分担苦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师生间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
 3、细致的班主任工作。我校残疾儿童大多数都住校,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们一起度过,班主任的工作是细致的,全面的。学校有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天进所在宿舍看一看,到卫生区走一走,每周上两个晚自习,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一些不好的思想行为消失在萌芽之中。班主任利用每天晨会,每周班会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并进行个别化教育,使班级学生都能在班主任教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残疾学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所以,班主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学生造就愉快和谐的班级环境,让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的是关怀和信任,轻松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4、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其有机补充。残疾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心理承载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积极参与,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学习,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才能懂得交往中的情感和互相协作的重要。我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竟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实践、读书报告会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授课。要求所授内容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化为基本原则。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况制定计划,编写教案,课堂内容具体,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形式多样,有措施,有针对性,分别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适应性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以深入持久、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6、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近期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重点加强了残疾学生社会心理的辅导和教育。一是聘请一名聋人作为校外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和社会形势教育,让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未来形势,并协助学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管理。二是聘请滨海公安局的干警作为校外法制辅导员,主要是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残疾人犯罪的危害和特征,做和心理疏导工作,效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中以前常有的偷摸、打斗现象明显减少,学生秩序井然。
 7、开展心理辅导,教会残疾学生调整心理的方法。残疾学生的心理极不成熟,但他们终究要走向社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容易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带来障碍。学校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耐心细致的教师学习掌握残疾儿童心理学,开设起了心理辅导站,针对每个残疾学生的不同心理,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并进行记载,建立个别心理档案,使残疾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同时,在辅导中还要教会残疾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比如回避法、自愿法、宣泄法、补偿法、升华法等等,使残疾学生学习自觉地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并能正确认识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做好自我心理保健。
 8、让残疾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残疾学生活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不能固步自封,应打开校门,大胆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学会交往,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学校开展了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校园社会广角,增加了与外界信息的交流,拓展了生活空间,如:与普小开展“一助一”活动,与其他特教学校或者普通学校结对子,让残疾学生走出孤独,走出自卑,走出了自己心理上的阴影,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对人间的真善美,有了更深切的体验,进而改善自我,提高了心理素质。
 9、加强职业教育,给残疾学生生存的技术,消除残疾学生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残疾人在社会上受歧视,不仅因为残疾,主要原因是残疾人没有生存能力。如果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情况就会改观。我们学校曾举办过几次优秀残疾人事迹报告会,他们的先进事迹赢得了全校学生的热烈掌声和无比崇敬。学校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掌握技术后的残疾学生,无疑打了强心剂,自信心十足,对待人、事的心态会发生明显变化,自怨自艾心理大大改善,有益于残疾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残疾学生具有健康心理的实质是对其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由于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深入实际的思想教育,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残疾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