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关键词:聋校  语文   创新     实践
 
      在聋校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在聋校的语文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呆板倦怠,面对老师的提问,许多学生总是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应。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过程重视不够,老师的预设总是按照听人的成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忽略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知识背景。因此,我们要将所呈现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联系,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知道,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是借助于正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因此,任何形式的思维训练,都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
      关注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聋生思维的条理性。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真谛”。在整体感知中,我们应该注意抓住表达作者思路的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教学《火烧云》一课,聋生初读后难以理清课文的头绪,老师应抓住“火烧云上来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火烧云下去了”等语句,理清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这样教学,学生不但能正确分段,还能说出分段的依据,思维就变得条理化了。
      重视语言描述的不同形式,培养聋生思维的灵活性
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表现在灵活地运用语言上。因此,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重视在指导学生在语言形式的转换上下功夫。
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见的仿写句子训练。比如让学生仿照“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用“除了……还有……”的句式造句,老师先帮助学生理解原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个个的情境,为学生铺设思维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说句子,学习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造了这样的句子:这次大扫除除了聋部的学生参与之外,还有培智部的学生也参加了,我们一起努力,就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
      1.同一内容寻求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课文中的某些语言在理解内容以后,可以用改写的方法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这样的训练对聋生来说特别的重要,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相对单一,我们要重视这样的训练,一来可以训练的他们的思维能力,二来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最后一句话“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给成陈述句的形式,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有,就是将一些句子写成拟人句、比喻句等等。
      2.狠抓语言内涵的感悟理解,发展聋生的形象性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文描述的事物形象──搬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思考。那借助什么呢?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挂图、投影仪等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启迪思维。因此,抓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有位教师在教《麻雀》第四自然段时,是这样训练学生思维的:先出示两个句子比较“蓬起”和“扎煞起”用哪个词好。学生说出“蓬起”给人一种松软无力的感觉,好像一个绒球。猎狗见了这种样子,丝毫不会发愣的,反而会感到有点可笑。教师追问:“‘扎煞起’不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只小刺猬。”教师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当时的神态是怎么样的,它当时想些什么。学生说:“你太可耻了,我的孩子刚出生不久,你竟然就想吃掉它!”“你太以强欺弱、以大欺小了!”“你想吃我的孩子,我跟你拼了!”最后教师小结并引入主题:“通过分析比较,我们知道了用‘扎煞起’这个词能更好地表现老麻雀不畏强暴的形象,老麻雀明知斗不过猎狗,却冒着生命危险,从树上飞下来拯救自己的孩子,这是什么精神?”学生回答:“这是一种母爱精神。”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这位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蓬起”和“扎煞起”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比较其意义的差别,比较它们的感情色彩,同时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将“蓬起”和“扎煞起”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研究它们的表意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话,逐步自然地引渡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去。
      提倡语言表达的不拘一格,培养聋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有一百种做法。”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无法创新。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干超越教学现实的精神,如应答或复述课文时,设法变换叙述方法、方式;分析句子时进行多句比较、多问比较;造句要求别出心裁;分析问题时运用多维分析;课堂学习敢于对教材、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阅读时能对读物进行比较评论,善于设计训练习题等等。引导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灵活性方面发展。
      例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或给课文分段,讲段意,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可以百花齐放。如教《乌鸦喝水》时,一位老师这样问:“乌鸦真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动脑子想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结果,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有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找来一根麦秆,就可以像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了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在瓶底啄开一个小洞,水就可以喝到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放着,就可以喝到水。”……这不就是创造性思维了吗?
      当然,针对我们的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的现象,我们的教法改进也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改进教法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生仅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品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第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激发。
 
 
参考文献
[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学用书.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南京:南京新中彩印厂,P5~9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P141~190
[3]张成荣.教学创新.
[4]辛扬.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5]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美]戴维•H.乔纳森(DavidH.Jonassen)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