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摘 要: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是聋校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聋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两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原则;基本形式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2007年2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亦指出:学校应创造条件,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两份纲领性的指导文件为聋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合法的身份,确立了明确的方向。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是聋校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聋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原则、基本形式两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研究。
 
      一、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语文”和“校本”两个重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自身的学科优势,顺应聋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从而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
 
       1.整合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整合性原则。首先,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要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具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手语)交际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因而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整合聋生知识发展与能力提高目标,全面落实语文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其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是对聋校语文教材教学的有效补充,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聋生认知的缺陷,因而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应体现丰富性的开发原则。校本课程可以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整合生活与实践活动内容,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2.适切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适切性原则。首先,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只有适合聋生的课程才是有效的课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尽可能地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聋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有其特殊性,聋校教师应把握这种特殊性,从而合理利用,顺应其发展。其次,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校语文学科特点。聋校语文校本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应体现语文的特质,适切语文的学科特点,不能等同于实践活动课,应当致力于聋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再次,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就是学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学校为本”“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因而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学校的特色,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也不能想当然的随意开发。只有适切学校特点的语文校本课程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适切聋生的学习,才能达到预设的语文教育目标。
 
      3.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顺应这种不确定性,体现灵活性原则。首先,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主动构建语文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或讨论、或合作、或实践,从而使语文课程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语文校本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聋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自主进行语文的学习活动,自主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再次,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丰富性与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语文课程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随着活动的展开而不断生成,不断变化。语文教师应把教科书与教学过程看做一个开放的系统,把学生的差异看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校本课程灵活性的重要体现。
 
      二、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形式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相对于“开发”而言的,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资源就会视而不见,语文教师应把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语文课程。聋校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1.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聋校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挖掘文本素材,对语文教材适当延伸拓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二册第20课《儿童乐园》学习的是有关儿童乐园的玩具名称,教材利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学词识字的目的。虽然学生经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对于儿童乐园中有关活动器械与玩具的名称有所记忆,但这种词与物的联系却并不是很深刻,当聋生真正见到实物时,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实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将词语与实物形成固定的潜在联系,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儿童乐园去,见识真正的玩具与器械,在玩耍与活动中,进行词语的学习,并适当的予以拓展,教学生书本上没有的活动器械名称如摩天轮、木马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简短的句子教学:“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有好多玩具。”“我和XX玩电动汽车。”……在学生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交往习惯的教育,如玩耍不能争抢,可以轮流玩等。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方法与习惯,从而实现了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完成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2.以问题为基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以问题为课题,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提高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激发聋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自主查阅读资料,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发展一定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学《大自然警号长鸣》(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四册第15课)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教师可以提出主题问题:课文从野生动物面临的危机写出了环境的破坏,你还能从其他方面证明这一问题吗?大自然还有哪些地方向我们发出了警号呢?以此问题作为聋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开展一次以“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不失为一次很好的语文校本课程。学生通过文本材料的阅读、网络资料的收集、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与走访,然后汇报、总结、交流,继而写作成文,设计一期以“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主题问题并非一定来自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以生活中的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以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专题,如“汶川地震中的志愿者们”“奥运会中的精彩”等;可以以学校、社区出现的某些典型现象为专题,如“上网的对与错”等。
 
      3.以乡土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
 
      乡土资源为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鲜活的营养与素材,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应将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走进生活的社区,走进家乡的田野,走进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一系列乡土资源中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编排和实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校本课程,为聋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对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笔者所述及的内容仅是本人的一己之见,期待能给予同行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也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特教同行予以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程益基.以生为本,构建聋教育课程新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
 
5、郑晓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J].校长阅刊,2006年.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