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中心小学 罗朝二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因而加强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方法:
一、普及礼仪知识,落实教育内容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 教育学生衣冠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神态自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互相礼让,使用礼貌语言,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仍果皮、纸屑;家中来客,主动让座,大方交谈,客人离去要欢送,说“再见”,外出作客,要仪表整洁,谈吐文明,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
二、狠抓环境建设,营造礼仪氛围
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在学科教学中,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
三、发挥榜样力量,强化示范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的自身仪表、言行举止、文明诚信、热爱劳动等方面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表率,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同时学校应坚持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选;坚持“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坚持颁发“文明礼仪雏鹰”勋章,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生学有榜样,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五、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区、家庭、学校和政府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教给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今天,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