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凌晨一点多,我校寄宿楼发生了震惊的一幕:二楼寝室五名六年级女生竟然通过二楼与一楼扶手栏杆空隙进入一楼一男生寝室玩耍(注:学校一楼为男生寝室,二楼为女生寝室,一楼和二楼之间加了一扇铁门,晚上就寝以后,生活老师会把铁门上锁。)说笑声、嬉戏声惊醒了正在旁侧寝室睡觉的生活老师,于是把他们抓了个正着......
面对这一情况,第二天学校领导和生活老师以及班主任一一通知这些学生的家长来学校,共同商讨如何教育这些孩子。
一、案例分析:
小学六年级寄宿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现状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1、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现状
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我校原来是镇上一所中心小学,后来随着生源的减少,逐渐合并了周边五所小学,去年和镇中学又合并为一所九年制农村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以后,学生从分散的十多个村庄集中到这里上学,有的边远村庄离学校有几十公里远,而这些学生中50%以上是留守儿童,大多由文化程度极低的爷爷奶奶带,由此,学校实行寄宿制办学势在必行!寄宿学生由原来的二三十人立刻增加到两三百人,相当于一所完全小学的人数。
2、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
农村小学寄宿生最小年龄是10岁,也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缺乏指导,加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较重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
不善交流,性格孤僻。寄宿孩子年龄小,之前家里对孩子都比较溺爱,所以在校住宿以后,许多孩子表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不善与人交流,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易与人沟通等。
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一是过早的独立生活方式导致情绪焦虑。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以往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如: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二是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着童年期与少年期的交替,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
情绪焦虑。三是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简单,孩子寄宿于学校,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少的孩子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④性早熟,产生早恋、性冲动、性恐惧等问题。个别高年级学生出现了给异性写情书、喜欢和异性接近、交往等行为,例如上面的案例就是高年级 学生性早熟出现的行为冲动。少部分高年级女生因为没有学习生理卫生知识,对第一次出现月经也会产生恐惧心理等等。
针对以上状况,对农村小学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了。
二、应对策略
我们学校除了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寄宿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寄宿班经常性开展一些活动,如绘画、乒乓球、合唱比赛、越野赛、拔河比赛、篝火晚会、包饺子比赛等吸引学生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具体策略如下:
1、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我们针对调查分析得出的“寄宿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亲情缺失”这一结论,在寄宿生生活管理方面着力 营造“家”的氛围。例如:在九月份开学初,我们请来了退伍军人当教官,对寄宿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教会学生叠被褥,整理内务等,让寄宿生学会生活自理的同时,在学校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住宿环境,找到“家”的感觉。
2、构建多样化的活动环境。留住小学生的心,要让他们对环境产生依恋。我们的措施是:一是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二是自主合作的“家庭”活动。例如,各寄宿班开展球类、合唱、绘画、越野、拔河比赛等,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提供一定物质奖励,极力丰富寄宿生的课外生活。利用中秋节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学妈妈包饺子”活动。让寄宿生最兴奋的莫过于学校偶尔停电的晚上,组织学生举行的篝火晚会。全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生起熊熊篝火,然后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情景让寄宿生一生难忘!
3、举办集体生日晚会,营造关爱氛围。寄宿班班主任新学期伊始,都登记每个学生的生日,然后每个学期举办一次集体生日晚会,买上特大蛋糕,宣读本期生日的学生名字,大家一起为他们献上生日快乐歌,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让初次离开父母的寄宿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感动得热泪盈眶!集体吃蛋糕,分享生日的快乐将成为他们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4、加强与寄宿生家庭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一是定期让留守学生与父母通话,汇报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让他们感受父母的关爱;二是利用电话、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或临
时监护人加强与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方法;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寄宿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使他们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面向全体小学寄宿生开展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系统传授初步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灵活进行重点突破疏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评选文明寝室、星级寝室,培养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初次来到大集体生活,寝室内务刚开始是一团糟,不会叠被子,不会整理衣服、鞋类、生活用品,不会打扫卫生,尤其是男生寝室,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脏乱差!学校期初通过聘请教官对全体寄宿生培训如何叠被子和进行内务整理,寄宿生寝室卫生、内务状况有了质的飞跃!学校以后开始每周对寄宿生寝室进行一次卫生、内务整理评比,评出男女各一个文明寝室、星级寝室,评出卫生、内务整理能手男女各两名,在周一集合会上颁发奖状和奖品。通过这样的评比活动,不仅点燃寄宿生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而且培养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教育应该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感化心灵的工作。积极、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农村寄宿小学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寄宿制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备受重视,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教育。
探究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学校结合本校小学寄宿生的特点,特今年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寄宿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小学寄宿生的管理和教育一定会取得成效,尤其对小学寄宿生的行为和心理方面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把握和引导,一定能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