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我校是一所地处茅山老区的省级农村重点中学。本市境内资源丰富,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史观、佛道教文化于一炉。南有钟灵毓秀、紫气万千、洞天争奇,被道家素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茅山,它不仅是省级甲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茅山道院还是全国重点开放道观,茅山抗日根据地更是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全国有名的爱国主义基地之一。
        北有“天下名山称第一,世间胜境此为尊”的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山上有“二龙四池七台九洞十二泉”之胜景,揽“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观于一身。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7%,山中宝华玉兰为全国珍稀树种。已知维管束植物有 124科352属529种。其中种子植物的种数为欧洲种子植物种数的1/4 ,总规划面积为34平方公里。山中还建有气宇轩昂,风格独特的隆昌寺,属典型的明清建筑,是国内保存下来的一座最大的传戒道场,享誉海内外。西有赤山湖农业旅游区。中有江苏“三宝”之一的南北朝金陵石雕“辟邪”,为国内同类石刻之首,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2%。山中有千年古树近百株,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栽下六棵御道松最为有名。丰富的地方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供了丰裕的物质基础。
(一)加强培训,提高课题组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以理论指导行动。我们组织老师有内容、有目的地进行了理论学习。这其中有吴刚平著的《校本课程开发》,门秀萍主编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崔允漷著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理论专著。近几年来,利用假期先后邀请了省特级老师、专家来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邀请了句容史志办、档案馆领导来校作技术性指导和讲座;邀请课程专家来校作开发和构建校本课程理论辅导讲座等。为我们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储备,有效地提高了老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为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实施校本课程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否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毫无生气陷入僵化。对学校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要对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从课程资源的广阔性来看,无论校内、校外,课程资源都是无限的,一幅画面、一枚秋叶、某个人都具备课程的要素。能否进入课程取决于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资源开发和运用的水平。就一所学校开发条件看,开发的范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就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精心选择,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分析了本地区和本校的特点,认为学校地处道教圣地和抗日根据地——茅山和佛教圣地——宝华山,特色鲜明、课程资源丰富、开发范围较大。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课题组确定了在地方资源上重点开发利用。按照梳理(资源)—列(方)案—搜集(资料)—编辑—粗稿—审定—成稿的要求,坚持开发一门,实践一门的原则,精心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茅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概况,我校教师着手编写反映句容新貌的校本课程。组织相关老师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放弃了休息,走访了句容史志办、档案案等十几个单位,查阅了大量资料,拍摄、收集一百多幅照片,认真地选择和编辑,精心设置活动内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锦绣句容》。
        为了让学生较为深刻全面地了解道教圣地——茅山,编写组的老师几乎每年都要多次上茅山、访道长、观古迹,并利用假期休息时间整理资料、撰稿,从而使《道教圣地---茅山》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校本教材之一。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地方历史、自然、德育、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开发了《欣赏物理》《句容抗战英烈故事选》《锦绣句容》《句容碑刻与书法教学》《茅山文化与句容旅游资源的开发》《道教圣地---茅山》《我爱家乡》校本课程,利用本校教师资源开发《24式和42式太极拳》校本课程,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以比较翔实可靠的资料,细致入微的笔触,挥洒自如地描绘了家乡的许许多多历史人物、历史演变、风光特色、轶事趣闻,反映了家乡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人文地理,反映了家乡这块风水宝地“人才辈出、美景如画”的胜景。课程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爱我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学科渗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与地方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机渗透。语文活动课上吟读朗诵文人墨客的诗词、对联,讲述历史轶事、民间传说,学生导游们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介绍茅山风光;地理课上结合茅山、宝华山等地方自然地理,深入国家课程的教学之中,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视野;深入社会参观、访问、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家乡的地方特产、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树、花、亭、阁等的素描、未来的家乡想象画及工艺品的制作;主题班会上举行“我爱你 ——句容”、“说说我的家乡”“你好啊,茅山!”等主题活动,这样把涉及地方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我们这里风景优美,名胜古迹较多,是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的良好活动环境。
        我们曾开设了这样一堂活动课,课前交代学生一项任务:组织部分学生到茅山风景区游玩时,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一处景点,把景点的特色记下来,把古诗或文人墨客的题词记下来。活动开始了,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地寻找自己喜爱的景点。他们从多方面去观察、去思考、去体味大自然的美,从所认识的熟字中去揣摩诗句,自发地开展讨论、争辩,不懂的去请教本地导游,询问风景区工作人员,回家查资料,学生情绪高涨,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堂实践课的开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得到了景区内部人员和游客的高度评价。风景区成了学生的课本,导游、工作者成了各位老师,游客们也被吸引过来,成了课堂的观摩者。课后我们还进行了撰写茅山风景区导游词比赛,开展了争当小导游活动,开展了古人题茅山诗词征集活动,开展了“祭扫茅山抗日烈士墓”“十八岁成人仪式”主题班会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轻松又获取了知识,良好的活动环境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观察思考、写作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以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为鲜明特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动力,以师生共同设计的若干课题为导向。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市、镇资源,以研究性课题、探究性实验、野外考察、栽培饲养、调查研究等形式,增加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改变满堂传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借助地方资源、借助生产劳动、借助生活实际,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与人交流中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一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点,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自我为取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利用地方,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搞活了这一课程的实验。
1.以地方资源育德。 
        校本课程贯穿始终的,首先是爱国教育。爱国应该从爱家乡做起,我们凭借地理优势,带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登茅山、游宝华、览九龙……。家乡秀丽的山水风光,壮丽的古老建筑,各异的风土人情,典雅的建筑设施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活动环境,一次次地接触,一次次地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就有了一次一次升华。其次是生态环境教育。生态平衡既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参观、游览等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情。
        第三、法制和国防教育。每年在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期间,学校都要组织部分学生参观江苏省第一少管所,聆听少管所警官和少年犯的报告,参观少年犯劳动生活场所、观看法制图片展览等,或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或法律顾问来校作法制讲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接受教育。每年都要高一新生组织前往学校的共建单位——南京炮兵学院进行军训以及组织部分学生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在军训中体味“当兵的滋味”,在军营中、在炮史馆、在“最可爱的人”的身边接受国防教育。本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克服当前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倾向,帮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具体操作,感受和体验劳动的喜悦。我们发现,在生硬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思维不积极,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绝大多数同学思维活跃,且极有主见,很多活动效果出人意料。
2.以地方资源启智。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资源,田间地头、树林灌丛、池塘河流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新品种的引进、村风村俗、农林示范园区、新农村建设、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农村医疗保险等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就可以从中发现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学校先后组织了十几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假期师生一起住农家、探地头、沐民风、访农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农村村级管理状况、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麻将(赌博、迷信等)风气调查、农村赡养老人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每次活动学生都兴致盎然,在学以致用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在感受农村变化中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每学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一份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都让我们沐浴着课改成效的春风。农村中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学校具有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农村有广阔的天地,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憨厚朴实的农民……只要我们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坚持从农村现有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出发,从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出发,既不迁就现实,也不好高骛远。研究性学习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市地方资源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我们根据句容的特色在“一山一水一人”上做足文章,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每学期都安排课题组成员带领部分学生前往茅山、宝华山、瓦屋山、省少管所、南京炮院等地进行写生、摄影、登山、听少年犯心声、军营一日等活动,学生用书画、摄影展示家乡的美景,用美文、诗词赞美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用整齐的步伐、昂扬的精神风貌展示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活动,留给学生的都是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启迪。
3.以地方资源尚美。 
        美育具有人文性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注重本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句容的名胜古迹、人文轶事、历史掌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家乡的青山、绿水、长江、田野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勤奋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如此丰富的地方资源,给美术教学活动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中反映美的东西,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一方面,在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我爱家乡》《句容碑刻与书法教学》《锦绣句容》等,渗透优秀的传统本土文化,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校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校把茅山、宝华山、瓦屋山、新四军纪念馆等作为美育教学活动点,与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注意把当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使本土文化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不仅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豪感,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们让学生收集茅山、宝华山上的楹联、碑拓上书法、聆听抗战故事,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体会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结构……促进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欣赏能力。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构筑校本课程,不仅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而且在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提升了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对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在学生“触摸”这块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到家乡句容物产丰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在探索家乡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前后变化的对比,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感。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