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然灵性与体验:幼儿品德教育的精神与实践形态
河北省直机关第七幼儿园 张晴
摘 要:亲自然灵性与体验构成幼儿品德教育的精神与实践形态。亲自然灵性是幼儿作为自然中灵动的生命体,融于自然的天性本真的存在的生命性。亲自然体验是在自然场域中以生成性自我感受为核心构成情感,因亲融体验丰富的幼儿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施以品德教育影响的实践形态。以教师爱之伦理、自然体验场的联结和全息整合的亲自然体验图式的构成,建构启发幼儿亲自然灵性,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幼儿品德教育。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亲自然灵性;亲自然体验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9号)第三十一条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 [1]有研究者指出:“现今的幼儿园品德教育从目标、活动内容和评价方式上来说,仍以知识的规训‘在场’,幼儿德性缩减为对规则服从的单向度发展。”[2]幼儿品德教育常态以教师计划性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幼儿园品德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将品德知识以权威地单向灌输,使得幼儿品德教育工作陷入形式主义、模式化和成人化的教育发展泥沼中,忽视了幼儿与生俱来的亲自然灵性。在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情感、生命感和德性是在“生活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生成的。在精神生态视域下,幼儿生活环境是跨越了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场,走向的是融灵动的生命万物的自然场。[3]在与自然亲密融通体验中,唤醒幼儿亲自然的天性本真,将亲自然灵性与全息体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精神内核和实践导向,构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幼儿品德教育形态。
一、亲自然灵性:幼儿品德教育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儿童是大自然之子,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蕴含丰富多彩的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世界,这个自然世界就是其智慧的无尽源泉。[4]幼儿是融于自然万物的灵动的生命体,大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外部环境,幼儿在蕴含生命性和自由感的自然场中快乐的游戏,在与自然全身心观察、感知和亲密接触下,唤醒幼儿内在的亲自然性,滋养幼儿的精神生命。幼儿的亲自然灵性是幼儿作为自然之子的天性本真的存在的生命性,是对幼儿本真和心灵的关照,蕴含了人与万物亲融的内在生命力,同时指向儿童自然德性、习惯、人文和社会性发展的完整性。
(一)幼儿品德教育中亲自然灵性的枯竭
幼儿作为大自然中灵动的生命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作用。蒙台梭利提出的吸收力的心灵即是对幼儿亲自然灵性的一种解读,“儿童具有一种依靠自己而能够吸收的心理,通过活动或与世界万物的联系所获得的生活经验完善自身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具有强大的精神潜能,不仅对儿童发展起决定作用,更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5]但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导下,人和自然万物的主客二分意识倾向日益清晰,人类主体意识不断物化以谋得自我的实现,人类以占有、控制、无偿索取和改造等方式支配和拥有自然万物,主客体在这种控制和支配中逐渐对立。这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念倾向下的幼儿品德教育亲自然灵性在不断消退。
这种亲自然灵性的消退一方面使幼儿与自然万物疏离,幼儿的亲自然灵性枯竭。在幼儿品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训育的影响下,幼儿的亲自然性被遮蔽,失去了感知万物的亲融,失去了充满童真的文化幻想,失去了亲自然灵性的精神滋养。另一方面使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仍以规训在场,致使幼儿亲自然灵性发展被过度掣肘和限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幼儿心理发展是同化机制和顺应机制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过程”。[6]幼儿与外部环境以同化于己和顺应于物的交互作用,经历由“不平衡至平衡再至不平衡”的动态循环过程中不断发展、建构,并演化生长至更高的层次。规训在场是以心智和身体的规训发生、发展的,幼儿教师作为权威者,将权力直接作用于幼儿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并通过空间和时间致使“精心的力量控制随之渗透进去”。[7]幼儿品德活动过度指导性和时间的过度特定化,以及活动空间的过度栅栏化,将幼儿这一灵动而鲜活的完整生命体,受到成人的压抑,成人以造物主的姿态审视规束幼儿的所作所为。幼儿内在的与万物亲融的天性在这种相对幽闭的空间中逐渐消磨,亲自然灵性已近枯竭。
(二)幼儿品德教育中亲自然灵性的苏醒
达纳•佐哈(Danah Zohar)和伊恩•马歇尔(Ian Marshall)把灵性诠释为人类头脑中除了逻辑智力和情感智力以外的一种天生的、内部的能力。亲自然灵性是个体与自然交互中发起的理性和情感、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对话,为生命成长和转换提供了一个支点,提供了一个积极、统一的、赋予意义中心的自我,也是对整体感的协调和意义感的恢复,以构建幼儿的完整人格。[8]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以亲自然灵性唤醒作为精神出发点,以期自身独特的小我与自然万物相融的大我相整合和统一。幼儿作为灵动的生命体,自主亲身于自然乃至世界中,在与自然万物亲密交融中以及成人的关切呵护下,能动且自由的生成完整地生态自我。杜威(John Dewey)提出:幼儿成长是以“未成熟状态”为条件。
未成熟不是片面的与成人理想状态作比,幼儿的成长的未成熟价值不是缺乏,而是积极、能动且富有创造性的“向前生长的力量”。[9]幼儿的成长是在起初的混沌无意识中,同外部环境的观察和亲密感知下,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认识状态。以此,幼儿在与自然生灵、环境的和谐交互中,体验着内在生命的生成、创造;在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共荣的意识倾向下,幼儿品德教育从唤醒幼儿亲自然灵性作为精神出发点,自由自在体验生命存在的幸福。
二、亲自然体验:幼儿品德教育实践
亲自然体验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的着力点。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着力点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集中点,同时也是幼儿园品德教育活动实践中活动目标的导向。幼儿品德教育在课程观的构建和幼儿品德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上,需要将亲自然体验作为着力点,重点给力,使幼儿品德教育活动实践构起适宜幼儿精神生命健康发展的理论导向,在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活动实践中启发幼儿亲自然灵性,彰显幼儿品德教育的亲近感和生命力。
(一)亲自然体验的实践内涵
刘惊铎先生将体验立足于生态德育场域的生存实践,将体验这一概念界定为一种兼具现场性、整体性和超越性的,以图景转换为主的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体验者的头脑中发生着其生活阅历、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是图景信息在大脑中转换和创生。[10]幼儿道德的发展指向于知、情、意、行多维度发展,道德情感不仅仅是幼儿道德认识与构成道德行为的纽带,情感与幼儿内在主体道德的形成的内在关系以及作为幼儿个体内在道德机制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幼儿的道德启蒙更应着眼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启蒙。体验与情感密切相联,情感—体验是心理上战胜情境的能力。[11]亲自然体验则是在自然场域中以生成性自我感受为核心构成情感,因亲融体验丰富的幼儿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施以品德教育影响。
亲自然体验基于图景思维之通感力的生成,强调视与界的融合,将幼儿作为感性主体沉入到世界万像中,在与自然、人和自我的开放性生存实践中相互生成和领悟。幼儿作为体验者与接受对象生成融合性体验,幼儿的心灵以全面开放、包容的状态感受生命,体验被分离式道德下个体对于外在、既定条文规范的单向体认所忽视的意义部分,从中获得和生成一种融通于自然、社会和心灵之境的内心特质的优质德性。幼儿与万物融通性越强,其道德意识会越强烈,在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关系整体贯通下,以达成一种以“天”“地”“人”整体贯通的自然感受之境、世界之物和内心之本,通过与万物交融互动达到和谐、互荣共生的自然体验之境。
(二)亲自然体验的实践架构
亲自然体验活动作为幼儿品德教育活动的实践着力点,是在对规束德育的扬长避短中,以幼儿灵性的苏醒为本,将幼儿作为灵动的体验者,尊重幼儿内在生命之感,愉人悦境。注重将自然作为幼儿品德教育体验场,在广袤、自由、丰富多彩的自然体验场中,幼儿教师作为导引者亲验自然之境,师幼双方全息沉浸在生命感动中,开启幼儿生命的智慧之门,净化和调整内在生命状态,陶养幼儿的灵性。
1.遵循幼儿教师的爱之伦理
爱是幼儿教师基本内在素质,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是他给予另一个人他生命的活力,是二者生命感的融通和交互,蕴含着教师对幼儿无微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将幼儿作为灵动生命的敬畏,爱可谓是真正的呵护。爱虽是富有一定浪漫色彩,但其现实意义凸显于教师是对幼儿的理解和责任。幼儿教师在品德教育中是导引者而非权威教育的单向施动者。幼儿教师在品德教育活动中不再是向幼儿灌输知识和约束行为,以期幼儿形成道德情感,生成道德认识。而是与幼儿携手来体验感知,共同沉浸于自然体验之境,形成道德体验认知。在亲自然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理解幼儿自然本真和天性,顺应幼儿生长内在规律,承担幼儿内在心理机制成长的责任,保护幼儿内在自我调节机制。在幼儿品德教育活动中真正走出权威教育者的角色,在亲自然体验中以一名真实、关心、在场为特质的纯粹导引者,跨越个人的狭隘视界,营造适宜的自然体验场,从幼儿作为感性个体生存实践体认出发,科学且艺术地整合幼儿的品德教育内容,在同幼儿真正的开放对话和反思表达中体验、融通生命关系,在亲自然体验中,回归幼儿品德教育爱的伦理行为。
2.建起联结自然的体验场
自然是幼儿精神生命孕育之所,幼儿是自然之子,其成长伴随着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密切交流和转化。卢梭(Rousseau)呼吁幼儿教育是遵从幼儿的天性和本真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幼儿的内在自然天性应是幼儿教育根本性参照。幼儿的幻想与创作,游戏和艺术表现都蕴含着丰富的原型和经验,幼儿的原有经验对其无意识系统的生发并对幼儿意识系统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蒙台梭利指出,人总还是属于自然的,特别是在幼儿期,更应从自然中获取力量以发展身心。[12]
亲自然体验联结大自然,将自然作为幼儿品德教育体验场,拆掉了原有阻隔幼儿与大自然亲密融通的高筑的活动室,将鬼斧神工的人文之景和自然之境作为德性感受场,幼儿与极富生命力的多样生物为伴,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材料不再是人造的、冰冷的玩教具,而是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同伴和奇妙多变的自然之景。幼儿在自然体验场中,在教师的导引下置身于大自然的神秘与多变中,领悟生命的多样性,沉浸在感悟自然万物中,潜移默化地在生命的深处积淀生态阅历。在自然中,幼儿品德教育实践没有了死板的条文规束,不局限于德育知识单向传授,形成道德规范意识,最终控制幼儿道德行为,以达成幼儿内在德性的成长。幼儿亲自然体验是在与教师双向互动中拥抱自然,唤醒幼儿生态阅历,触发生命感动,在生命开放中感受支柱性的生命关系,幼儿在亲近自然中欣赏美景,在与教师的道德情感体验交流中陶养和流溢美善的自然灵性,在对绝妙的自然美景收获下和自由澄澈的体验学习中,形成健康、充盈且灵动的优质德性的生命样态。
3.构成全息整合的亲自然体验图式
全息整合,是亲自然体验活动实践的主线。幼儿亲自然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的实践以遵循亲临体验、诉说性开放表达分享在先,群集至内我反思性体悟和智慧的提升在后的逻辑,注重体验者通感力的发挥,全息沉浸、全脑贯通于体验之境和沉入体验之思中。在活动中体验者经历的是感情的触动和眼界的打开,以此洞开心灵、体悟生命的感动,以达臻于美善意识涌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13]
全息整合的自然体验图式,关注幼儿精神生命的发展中人格塑造中意义感的恢复,凸显“联结-转变-平衡化”[14]的灵性活动组织特征,其中活动“联结”的唤起是其灵性活动组织的关键。蕴含亲自然灵性的体验活动以幼儿身心联结、人与万物联结、人与社会联结、知识联结、自我与内在本性联结以及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平衡六类联结为首要[15],探讨幼儿身心关系,注重五大领域知识综合,着眼于幼儿与自然万物和社会亲密接触,使其融通于生命网中,整合幼儿传统思考方式和无意识的隐喻和内心,以期幼儿意识到与万物生灵深刻联结的自我。
全息整合的亲自然体验,将幼儿作为体验主体,针对幼儿原有经验设计感动生命、亲融大自然的个性化全沉浸式的体验活动[16],让幼儿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切身感悟万物生命亲密灵动感和未来生命梦想,将心灵世界和自然之境交互融合,筑起幼儿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