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幼儿园工作规程》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再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一脉相承的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那么,农村幼儿园在活动中如何拓展活动空间,实现游戏的教育性呢?
关键词:小学化、发展、幼儿教育、民间游戏、沙
让游戏浸润农村幼儿园
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我赴农村幼儿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严重: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开展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强化训练活动;按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缺少活动空间;执行小学作息时间,缺少户外活动场地和器材和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幼儿游戏活动不充分;采用“粉笔+黑板”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对入小学儿童进行测试……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
从《幼儿园工作规程》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再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一脉相承的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那么,农村幼儿园在活动中如何拓展活动空间,如何开展游戏,实现游戏的教育性呢?
一、首先要彻底摒弃“小学化”倾向,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近几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一些农村,特别是在一些农村民办私立幼儿园,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越演越烈,三岁多的孩子,每天学习拼音、汉字和数学,游戏活动的时间完全被剥夺了。面对如此现状,我深感痛心。所以,我呼吁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走在幼教改革的前沿阵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彻底摒弃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把游戏活动的时间归还给幼儿。并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其次,课前教师要备课充分,要提前预设材料,准备充分,为指导游戏做好必要的前提条件。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幼儿的游戏活动材料存在于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颗小石子、一枚杏核、一粒豌豆、几片大小不同的落叶、废旧的易拉罐、牛奶箱都是她们游戏的材料,是孩子眼中的“宝贝”,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玩起来饶有兴趣,不知疲倦。
二、以电子游戏产品替代玩具和游戏的危害
儿童时代正是孩子身体、心智发育的黄金时期,特别需要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沉迷电子游戏产品,会给孩子带来诸多危害:屏幕闪烁不定的高频光线长时间刺激脑细胞容易诱发癫痫病;久坐易造成腰椎、颈椎受损,不利于孩子骨骼的生长发育;屏幕上炉光及色彩高速闪现和变换,经常玩游戏机的易发生近视、夜盲症等;缺乏与外界交流会造成儿童性格内向甚至自闭,阻碍性格培养……
三、将民间游戏与幼儿园现有的资源相整合
在幼儿园里,游戏分为规则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室内区角活动以及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孩子的游戏空间。多种游戏的开展全方位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同时许多成人小时候常玩的民间游戏也逐渐走进孩子们的游戏世界里:踢毽子、滚铁环、跳房子、打陀螺、抓子儿、翻绳、丢手帕、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老狼几点啦、跳皮筋,跳绳,花样拍球等等,宝贵的民间游戏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四、充分利用本地的天然优势,挖掘本地得天独厚的本土自然资源。
在农村幼儿园,教师仍然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中许多内容脱离农村幼儿的生活实际。因此,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天然优势,通过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文化等乡土资源予以补充,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
在下乡帮扶期间,辅助汾城镇北贾岗幼儿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本着安全性、趣味性、参与性、层次性的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沙池游戏,并将沙池游戏开展的有声有色。
通过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孩子们对玩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在大院上厕所的时候、从餐厅吃完饭的时候,做完课间操的时候或其他的户外活动时间,都能看到孩子们玩沙的身影。
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指出:“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游戏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以及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发展;游戏可促进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游戏可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可促进孩子欣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
希望整个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关注游戏在孩子成长的价值与作用,把游戏还给孩子,让游戏点亮孩子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