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

当前位置:主页 > 科研单位 >

以责任书写的业绩,美不胜收。以爱播洒的真情,感动着每一个岁月。27年承载寄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播洒社会。27年承载责任,以无私的奉献恪守“不是家长胜似家长”的理念。27年承载关爱,把爱的甘露洒在每一个智障儿童的心田。27年承载希望,用爱心托起智障儿童美好的明天,这就是位于大同市大东街焦家巷七号的大同市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大同市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创办于1986年,是山西省内最早成立的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培智学校。学校占地面积4772平方米,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本科学历9人,专科学历12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2人,占总人数57%以上,全体教师都是经省教育厅特教专业培训的合格特殊教育公办教师,有山西省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4名。学校现有教学班5个,学生76名。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生活适应、劳动技能、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等课程,并开展了以缝纫、剪纸、家政、编织、按摩等校本课。室内外运动场地设施齐全,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展览室、剪纸室、韵律室、康复室、家政室、缝纫室等专业训练室。
学校秉承“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残疾儿童提供了一个花园、乐园、家园般人性化的学习与生活场所,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带着希望走进校园,带着自信走向社会,为智障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了保障。“友谊架金桥,交流促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我校与英国贝利市米尔伍德特殊小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架起了教育教学国际友好的桥梁,还与香港匡智会第二松岭特殊学校和天津河西区培智学校结为姊妹学校。27年来,我校毕业的100名学生中,有二十多位学生走向了工作岗位,从事清洁工、饭店服务员、保安等工作,1名学生输送到市体育运动学校,还有1名学生成为美术指导师,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自理自立,走向社会,残而不废的有用之材,能够有尊严,幸福的生活。
推动爱心工程,构筑特教平台
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备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本质特点,而且还具有社会慈善事业的性质。因此,它的发展注定离不开省市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爱心扶持和鼎力相助。由于城区政府的重视,职责到位,于1996年城区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正式成立了“大同市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国家的重视,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援助,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经济基础。重视师资培养,学校建设高素质队伍,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发展特教,师要先行”的原则,几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狠抓如下几个方面: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智残学生、为了智残学生一切”的思想,认真学习特教有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成为特教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强教师培训。坚持上岗培训。我校现有教师21名,全部参加了省级系统的特教理论与技能的专业培训和山西省特殊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获取“他山之玉”。我们先后组织教师赴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南京、武汉、广东、太原、香港、英国学习考察,使教师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获取了大量的特教工作信息、又感受到特殊教育改革的发展;加强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坚持定时组织学习,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自修深造。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特殊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特教工作专业水平和能力,而且要有善良的仁爱之心,有对智残儿童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有超越母爱的奉献精神,使每位教师明白自己从事的特教工作是人道主义光荣的事业,如今教师们对待学生精心呵护、精心灌溉、精心培育,真正成为学生们能力的导师,生活的父母。重视课改实验,探索科学教法。重视教改,从科研入手,寻求对路教法。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通过感知区让学生认识外界世界,以培养学生感知、记忆、思维能力。
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以德育人,使特殊教育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岗位职责和详细的规章制度,我们对就读的残疾儿童逐个建档,实行严格管理,规定必须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有所获”。强化师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全新的教育思想,通过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等师德教育活动,使“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奉献精神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发扬。
强化德育教育。重视各科教学中思想品德渗透教育,重视各种活动的思想品德活动教育,开展升旗仪式,召开主题队会,开展国学教育都是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让学生从中受到具体、直观、形象的、生动的教育。重视与正常人的接触,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对克服智障儿童的自卑和孤僻性格,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促进思想品德形成有很大帮助。近几年来,学校寻找一切机会带领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全体师生参观了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参观了大同市御河生态园,法华寺、上下寺、文庙、武庙,学生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了大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与大同市福利院联手进行康复训练活动,与肯德基、沃尔玛、安利等驻大同分公司、华林商厦、雷锋车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感恩、助人为乐的情怀。注重强化个体教育。在我校,由于学生们智残程度不同,在教育中注意力、理解力、形成行为能力均不同,常常事倍功半,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我们仍然不失时机针对智残儿童的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教育,在教师们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点拨中,孩子们的混沌世界得到了净化、升华,学生们点滴认识、点滴学习、点滴进步无不浸入教师辛勤的甘露,无声的渗透。强化文体教育,培养竞争意识。我校充分利用体育器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我们还通过游戏活动、残儿运动会,组建训练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赛中学生们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了增强,享受到取上名次的精神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能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我校70多名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2002年5月的山西省首届特奥会上,我们第一次把3名学生领出校园,参加竞技,获得了一金三银三铜的好成绩。同年九月,在西安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特奥运动会上,3名运动员又取得两金两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市残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及时给予教练员和运动员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市体育局授予学校校长张云华“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两名教练授予“优秀教练”称号,3名运动员被授予“优秀运动员”称号。在加强体育教学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文艺素质的培养,大力开展文艺活动。2003年,学校排练的文艺节目独唱《小小少年》、舞蹈《奥运咚吧啦》参加了全省比赛并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舞蹈《奥运咚吧啦》的创意还被省有关部门采用并参加了全国汇演。2005年在山西省第二届特奥会上,我校12名学生团结奋战,顽强拼搏,获得13金、3银、3铜共19枚奖牌,金牌总数位居全省11个代表队之首并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在2006年哈尔滨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校的13名运动员获得了6金12银4铜共22块奖牌的好成绩。2007年10月,我校6名运动员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12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在亚洲举办,我校6名运动员勇敢尝试,努力拼搏,获得了1金4铜1个第四名的好成绩。随着我国特奥运动的发展,六年内,特奥运动员由三名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多名,项目由开始的两项增加到现在的田径、羽毛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五项。2002年—2007年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奖牌总数共计:23枚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 
  
近几年来,我校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特奥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全国舞蹈大赛优秀组织奖,被山西省教育厅、民政厅、山西省残联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山西省特奥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山西省特殊教育教学能手优秀组织奖”,被大同市体育局评为“大同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被大同市人民政府评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安全文明学校”,“先进党支部”。文艺节目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屡获大奖。美术作品获山西省书画、摄影手工艺大赛一、二、三等奖。我校教师柴叶芳、兰海英撰写的论文刊登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华夏出版社出版《播种希望、放飞梦想》论文集中。2012年我校13名教师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一、二等奖。10名教师撰写的论文分获省一等奖4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校长张云华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三晋名校长”,郭丽俊荣获山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山西省模范教师、感动城区十大教师之一。
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之一,只有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才能全面完成。27年来,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在困难中迈步前行,在前行中展开收获,学校在关爱中崛起,在发展中腾飞,特教老师们将不辱使命,用爱心、良心、恒心,守护着这片特教热土。立足新起点,再创新辉煌,用爱心托起智障儿童美好的明天!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