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农村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矫治

            广西桂平市社坡镇中心小学  李杰钦

经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高,一提起习作往往望而生畏,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选材单一,语言生硬,使我们感受不到孩子特有的灵动与朝气。农村小学生拥有得独厚的优势——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但小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而缺少积极的写作情感,究竟存在哪些障碍如何矫正呢?

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常听学生发牢骚,“作文”“榨文”,榨得头疼。课间生龙活虎、才思敏捷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呆若木鸡,在老师的再三催促下,勉强凑了一两百字,还汗流浃背,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怕写作文的心理作怪。这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通常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怕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心理就产生消极反应,脑海中一片空白,不是发愁就是紧张;二是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不敢说真话、写真事。

形成这一心理现象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一)学生的原因:

1.学生不善于观察积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是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但多数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少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问题在于他们不会观察,不善于发现。他们对周围事物印象模糊,认识浅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以致觉得无话可说,没东西可写,当然也产生不了写作热情。主要表现在:(1)缺乏观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做好事情的先导。但有的学生看什么都走马观花,这样的观察怎能入脑入心,作文所需的第一手材料又怎能得到生动形象的展现呢?(2)缺乏正确的观察方法。虽然有的学生在写作前进行了观察,但观察的目的不明确,没有抓住事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因此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3)不善于积累。大多数学生懒动手,不善于做笔记,没有把平时观察到事物及时的记下来。一到写作文,头脑一片空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作文章时,学生只有抓耳挠腮,眉头紧锁,茫然无措。

2.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差。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虽然有的学生善于观察,也积累了不少词汇,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即使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的学生,写起作文来也感到吃力,不知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这是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3.作业压力和一定程度上德育教条的威慑。

大多数学生由于词汇的贫乏,在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常产生不知写什么好的困惑。可作文又不能不交,而且要按时交。被逼无奈,有的同学借用别人的经历或感受仿写一篇;有的则是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个别学生甚至一字不改,全篇照搬。我曾几次在班里布置写景的作文,大多数学生一连几次都以《公园的一角》或《美丽的校园》为题,而结尾竟也全班同学统一,几乎都使用了“啊,我多么喜欢这个美丽可爱的地方!”这哪里是写作文,分明就是在套公式。这里,还因为德育一定程度的教条化,致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意无意地“美化”自己的习作。比如,向书上的“榜样”学习,文章中的“主人公”都长得大眼睛、双眼皮;所写的事,又都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如“遇上大雨”大家都去“扶摔倒的老爷爷”;“坐公共汽车”不是“给老弱病残让座” 就是“ 敢于同不法分子作斗争”。这种体现优秀思想品质的套子对小学生的作文心理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导致了小学生在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

(二)教师的原因:

1.作文成为教师帮助学生取好成绩的手段。

很多时候作文教学更多是为学生考试服务,而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发展服务。所以,作文不能有效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工具,而学生获取高分的手段。于是,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于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都学生设立条条框框,教给了学生许多“窍门”,试想,这样的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能力

2.教师确定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常常只是把教材上那些多年不变的老题布置下去,加以笼统的指导,规定一个作文完成的时间教师也仅仅是看一看,写几句“放之篇篇而皆准”的评语,打个分数——教师成了教材中作文任务的落实者。那么,在这样一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产生作文冲动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吗?“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果也最高。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是低的。”心理学家赫布这段话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要想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会表达、表达好,我们教师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束缚,别具匠心的设计具有愉悦性、开放性和成功性的作文教学训练课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在这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落实者,还要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导者,合作者和欣赏者。

3.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高”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文的“怕”和“烦”。教师一直不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小学生对世界的事物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处于初始阶段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尚处于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教师却硬要孩子写出语言优美、立意高远的文章来,岂不是为难孩子吗?如果孩子看见“桃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就懒得去摘,如果你逼他们去“摘”,他慢慢地就会产生畏难、厌烦的心理。

4.教师评语模式化,缺少鼓励。

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一篇作文、面对一大堆如“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脉络清晰”、 “语言生动”、“描写细致”这些千篇一律的评语,顿时黯然失色。这也会导致学生对写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推动不了学生写作文的信心和热情。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作文心理障碍。

二、矫治的策略

如何排除农村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心理学表明:“热情是掌握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思想行动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发挥着一种动力作用。”可见,写作热情在写作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从观察入手,激发写作兴趣。自然景象中的风云雨雪、四季变化、月夜辰昏、日食月蚀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察这些自然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根据孩子们的心理,下雨、起雾时,都要带孩子们去观察、去玩耍,以此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每年春天,我都会带学生们到野外参观,让他们在草坪上嬉戏,我要他们注意观察:在玩的过程中大家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那次,大家都玩得很尽兴,有的同学竟主动提出了要学作文,结果那次作文,学生们都写得很生动、具体。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身边发生的事,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认为最痛快、最有趣的活动,他们才会感到有内容写,容易写,愿意写,才会有热情。因此,教师要设法制造各种条件、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写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写作。如“做沙包”、“办手抄报”、“跳绳比赛”等。

除了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和动手活动外,我们还要搞一些“作文与做人”结合的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其实也是在教做人”。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更不能忽视。

(二)帮助学生积极积累、收集素材。

有人认为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接触过的事物,都可以贮存于大脑材料仓库里,可以靠课堂教学“启发”出来。事实是学生经历的生活,接触的的事物要认识其外形特征和内在涵义后,才能转化为作文材料。如果学生对经历过的生活,接触过的事物没有认识,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此可见,学生头脑里要是没有多少有效的生活积累,靠教师课堂教学的启发,是很难搜索出作文材料的。怎么积累、收集素材呢?

1.积累词汇

丰富的词汇就像电脑中储存的各类数据资料,需要时可以随意调遣。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喜欢写作的保障。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发现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久而久之,便为更好地造词写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积累写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所写的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更要让学生清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为此,老师必须落实每单元的重点训练面目,给学生开辟一个“悟”的空间,多在无疑处设疑,帮助学生领悟作者在语言运用与表达上的技巧。譬如,通过学习《我的启蒙老师》、《将相和》一课,使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是表现在材料的运用方面;又如,《鸟的天堂》一文,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再充分领悟作者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这是表现在表达技巧方面……

3.积累途径

一是生活积累。如果学生能随时随地把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忆库就会拥有丰富的材料。学生由此积累大量文字记录形式的生活经历,在写作时即使有压力,下笔时也会滔滔不绝。二是阅读积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能把书中的营养汲取过来。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积累到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作文教学中,如记事的作文,许多同学都借鉴范文《小木船》的写法,写自己和好友闹误会,然后又和好。这样无须费力,费时,稍加改动,就可以成文。可这样的作文写的并非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充其量只是仿写。此外,德育教条在学生脑海中也会形成一种错觉有一次作文范文,一个同学写他难忘的一件事是不小心有碰折了班级的一盆花,可不敢向老师认错,因愧疚念念不忘,表达出了真情实感。作文还没念完,同学们便以异样的目光盯住了这位同学,有的还小声说他不诚实,做了坏事不敢承认,还写进作文里,真不知道害臊。但是,我肯定了这学生,敢写出事情的真相,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就是很好的作文。我还告诉学生: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内心的感受;要把高尚的、美思想境界跃然于纸,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是好文章。在我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学生多了,慢慢地,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四)作文指导要有规范。

作文指导要立足全班,以中下等学生的水平来定位。规范的作文指导模式大致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设计好导语。精练而富有鼓动性的导语,既能激起学生情绪,又能自然导入重点。2.启发选材。要在“作前准备指导”成功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自己拥有的整个材料中,选取一个最容易表达、最能表达的材料。3.指导构思。这是作文指导的重点。可运用两轮指导法,第一轮以学生的“先作文”作为“示例”,运用“读写结合”原则,讨论“先行示例文”的结构,并通过“先行示例文”作者的构思介绍,教师同时列出思路提纲的板书,作为每个学生的构思借鉴,来构思自己的作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先说后写。

审完题目,不要让学生马上去写,而是让他们在班上自由发言,概括地说说自己要写的内容;或者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说出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所见、所闻、所思。在中低年级,还可以在学生亲身经历的同时,以谈话的形式诱导学生说出活动的内容、场面、过程等,该详写的地方要细细地问,重点地说。这样,即使是难度较大的作文,学生也不会不知所措。这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说的面积要广,多让作文能力差的学生说;二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的问、说要逐渐精简,逐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独立完成作文。这种做法不但能排除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大有好处。

(六)评语要讲求艺术性。

学生写作文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老师必须尊重他们的劳动。一则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评语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好鼓励,它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写评语时必须注意三个问题:1.语言要具有鼓励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词语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妙,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决不能用批评语来挖苦学生。2.语言要具体实际。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写上“语句不通顺”、“层次不清楚”之类的空泛套话,必须写出学生作文的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原因何在?这样的评语学生才容易接受。3.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好的评语能启迪学生积极性地修改、补充习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要精心设计评语通过这寥寥数语给予学生点拨鼓励,学生定会收获匪浅

当然,要想完全矫治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时所出现的上述几种心理障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以上几种对策或措施也是不够的。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究。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