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巫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课题组  谭其高
编码  005201301      研究类型  A.综 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设置实验方案》,构建快乐幸福有效课堂,让培智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提升培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和特殊教育基本规律,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满足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发展和个别化发展需求,开发智力残疾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其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多方面发展,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本领,为智力残疾学生今后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能够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奠定生存发展的基础。
“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主要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特点及当前培智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通过探究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分层教学、分析评量、个别化指导、快乐分享)的各环节优化策略,改变目前培智课堂“普校化”的课堂教学现状。让教师有意识的按照“新五环节”教学模式设计优化培智课堂教学方案,探索“新五环节”备课和上课方案,落实好学科课程的培智和育人目标,体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学生得到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达到构建快乐幸福有效的培智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培智课堂   新五环节模式  策略研究
 
建校初期,教学课程开设了语文、数学、思品、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使用的是人教版全日制培智教材,教材的难度偏大,课堂教学上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教得累,效果不佳,无成就感;学生学得苦,收效不大,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为了彻底改变培智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落后状况。我校从2010年秋季开始,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培智课程方案”)开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一般性课程和“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心理健康、地方历史”等选择性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培智课程方案》,构建快乐幸福有效课堂,让培智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提升培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特殊教育基本规律,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发展和个别化发展需要,开发智力残疾学生智力潜能,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应社会发展的本领,促进他们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为智力残疾学生今后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适应社会,能够独生存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开始步入培智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研究领域。
通过实地调查、借鉴外地经验,进行对比分析、酝酿,提出“培智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策略探究”课题,经申报,该课题被确定市级规划课题。
该课题被确定为市级规划课题后,课题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炼、修正、完善,并构建了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分层教学、分析评量、个别化指导、快乐分享),确定为“培智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策略探究”的子课题,并结合培智课堂多个学科课程进行实验,目前,该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为深化我校“培智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策略探究”的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作了如下探索。
一、寻找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以现代特殊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纲要》为指针,以提高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以促进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为根本。在创新学习“特殊教育、新课程实施方案、个别化教育、有效教学、教学最优化方法等”理论指导下,以培智学科课程为载体,以激发智力残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构建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培养智力残疾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理论联系要点如下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特殊教育会议,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特殊教育理论。强调:“残疾儿童应作为人类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获得与正常人共同生活和教育服务的权利,应该把特殊儿童看作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和具有特殊需要的成长中的人,尊重他们心理、生理、智力上的差异,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安排、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资源利用等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实施“个别化教育”必须把特殊教育课程生活化,尊重智力残疾儿童的个性,按照各自的心理、生理特点组织教学,变教材、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体现真切关注每个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新教育。强调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对其潜能开发、补偿教育,着眼于智力残疾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和个别化发展需要”[2]。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针对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特点,建构具有一种全纳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
2、着重于认知发展的原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五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凯洛夫肯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共同之点,课堂教学过程应在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应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强调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3]。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传统模式理论对我们探究《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奠定了基础,起到推陈出新和借鉴启示的作用。
3、着眼于教学活动的美国学者冈特、埃斯特斯多年实验研究的直接教学模式、探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特别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并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要求教师从课堂规划、教学、评价和管理,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单元,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规划和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评定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达成教学目标[4]。该理论的精髓在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生与社会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构建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单元设计,教学内容三方面选择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获取知识和能力。对于智力残疾的学生,只有让他们的学习联系生活、融入社会,才能使他们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冈特、埃斯特斯关于教学活动的理论为我们《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寻求到正确的思路。
4、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要系统地全面地考虑现有的各种条件、各种方法,科学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组织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目标的科学的控制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巴班斯基要求把效率与效果同时加以考虑,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5]。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我们《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课题找到了最佳的优化方法。
二、探究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操作阐释
1、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开启的第一环节。由于智力残疾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极差,组织教学难度很大。因此课堂“导入”环节尤其为重要,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预先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艺术地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帮助学生收敛课前各种思想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转移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情境导入,可利用生动有趣的儿歌、游戏、小故事等,把智力残疾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对创造力的形成有启动、导向功能。例如:在教学培智一年级生活语文《妈妈》这一课时,情境导入这一个环节,就是在学生进入课堂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准备好的《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熟悉的动画儿歌,让学生听着动听的音乐,随着优美的旋律,随即引入新课《妈妈》教学,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想到妈妈,感受妈妈的爱,感到幸福和快乐,就为学生静心学习创设了愉悦的情境,增添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培智课堂“新五环节”第二环节,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分类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他们在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培智课堂教学对象是程度不一、参差不齐的智障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同一目标教学。为了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与进步,实施分类教学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教学培智一年级生活数学《认识5》这一课时,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的差异,把学生分成三类,分类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针对第一类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正确认识数“5”,并能正确数出数“5”,还能正确写出数“5”;第二类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求正确认识数“5”,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数出数“5”,写数“5”不做要求;第三类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数“5”,数数和写数都不作要求。教学上主要采用直观教具教学、差异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教学,这样,既能让各种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相应的收获与进步,又能让各种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实施分类教学,重点在于备课时要求教师熟悉本班学生情况,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按类别设计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施分类教学,如设问、激疑设疑、发散思维等。让各类别学生均能有所收获,得到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分析评量。分析评量是培智课堂“新五环节”第三环节。是对分类教学效果的检查,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展示的评价。智力残疾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其实是知识水平量的凝聚过程,一堂或几堂课很难产生质的飞跃,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培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分析评量应以不同类别学生目标达成度为主要评量内容,通过分析评量来查漏补缺,实现和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主要以《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各学科教学目标与课程评量标准,从自我照顾、认知、沟通、运动健康、生活适应等方面,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要点,采取听、说、读、写、认、算、做、唱、演、画、练等方式评量达成的目标。积极的评量导向,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效果,而且对升华学生的兴趣,强化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4、个别化指导。个别化指导是培智课堂“新五环节”第四个环节。根据上一环节的“分析评量”结果,对照给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本堂课目标没有达成或达成困难的重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辅导。美国心理学家凯勒的个别化教学模式,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弊端,研究个人教学系统,准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说明了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程度是不同的,要求老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正对性的进行个别化指导,对知识的遗漏或错误给以及时的补救和矫正,达到强化和弥补的作用。
  5、快乐分享。快乐分享是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最后一个环节。“快乐分享”即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分享快乐,相互传递快乐,共同分享幸福。例如:在教学培智七年级劳动技能《番茄炒鸡蛋》这一课时,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亲手做出的番茄炒鸡蛋这道菜,通过请老师品尝、点评,色香味都不错,老师的赞许肯定,让学生获得了信心,得到了自信,就毫无疑问的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开。如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借助想象、类比、迁移、发散等多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有,激发自信心;或者是联系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延伸教学空间,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也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展开,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实践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引导学生因势利导,延伸出新的问题,激发出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体会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快乐。
三、实践和思考
我校培智课题组对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实验课题,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
第一步:统筹准备。教科室按照《培智课程方案》负责制定培智班级学科课程总计划,编排年级学科课程表,安排培智学科课程教师,提出培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要求。
第二步:教案设计。培智教研组集体研讨设计培智课堂教案模式。培智课堂教案模式主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按学生类别合理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五个重要环节、课后反思”四个部分进行科学设计,形成固定化的培智课堂教案模式,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步:实验探究。按照培智课堂教案格式基本要求,主要采取分学科课程备课、小组备课,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等活动,进行反复讨论,取长补短,达到教学各环节合理性和有效性。
经过培智课题组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培智课堂“新五环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上课水平,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每一个智力残疾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进步和发展。但是,存在每一个环节要按照计划的教学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该课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里进一步探究并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改进,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就一定能探究出适合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课堂 “新五环节” 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路荣喜.《浅谈现代特殊教育的基本思想》[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张文京.《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M],重庆出版集团,2005年1月
[3](苏)凯洛夫.《教育学》[M],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 麦田守望者.《教学模式分类》[M],知行网。
 [5](苏联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J],《国民教育》杂志,1979年02期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