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摘 要】:目前学生智力程度由轻度向中度的转变,有的甚至是重度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非常大,原来所使用的教材、纲要也越来越不适合学校使用。急需构建智力障碍儿童社会化课程教材体系,促进弱智儿童获得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智障儿童  社会化  校本课程  研究  探讨
一、提出问题
    
    随着随班就读的产生,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校的学生智力程度由轻度向中度的转变,有的甚至是重度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差异性非常大,原来所使用的教材、纲要也越来越不适合学校使用。我们必须开发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
    弱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我们提出了社会化课程,即从弱智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智力障碍儿童社会化课程教材体系,促进弱智儿童获得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二、实践与操作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旨在形成适合智障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社会化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有效促进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质量,形成一套适合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学习的社会化教材。
(二)研究内容
  1、课程设置。程设置注重综合化、功能性的课程结构。
 (1)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社会化原则、活动化原则。
 (2)课程设置的构想:从智障儿童身心的适应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构建以社会实践课程、康复训练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和潜在课程为支柱的课程体系。
 (3)课程的组织形式:采用活动化综合化的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活动、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
 2、社会化的教材内容的编写。
   从智力障碍学生自我适应、家庭适应和社会适应等三方面的教育训练出发,选取十大主题单元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编写以主题单元为组织形式的、以学科内容为兼容的教材,使每个单元包含不同学科的内容,用主题单元将不同科目串联起来,而不同科目可以承担相同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教学。
 3、探索适宜启智学校学生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三) 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学校制定了“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的制度,有计划地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2)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指导教师以科研组为单位选择主课题研究内容下的任一内容,形成了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调整—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使课题研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
  2、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多种资源。
   我们把教师平时实践社会化课程时对学生的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制订,自编的主题、教学目标、教材、课件、图片、教具的附录、活动建议、社区资源的使用建议、学校资源的运作、工序化的教学案例等课程要件编排好,并指定专人负担起知识收集整理、知识转化与创造的功能,方便学校同仁运用,以提升行政效率及教学的效果。
  完善课程结构,形成社会化教材资源库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1)完善课程结构。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增设特殊课程,改革劳技课和常识课,适当压缩文化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程,使课程结构达到最优化。将课程体系从原来的学科式改革为现在的领域式,分别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康复训练课程和潜在课程。其中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实用语数”、“常识”、“生活自理”、“单元教学”等学科来落实,技能训练课程通过“烹饪”、“缝纫”、“计算机”等来落实,康复训练课程通过“感知”、“音乐”、“美术”、“体能”等学科来落实,而潜在课程则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来实施。
 (2)有效借助信息技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动教师自制课件,为教学内容的再现创设了直观真实的生活情景,提高了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内容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
 (3)人力资源的利用。
   此处“人力资源”主要指家长、社区和志愿者。他们的参与使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弥补了学校教师资源的不足。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课程内容的统整模式。
   社会适应课程基本上结合“横向”的组织和“纵向”的组织,实现课程的设计结构优化。横向组织运用课程统整方式,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经验整合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课程,使跨科目的元素得以融合为整体。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主题,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增加学习的切合性和趣味性。
   纵向组织则是按课程内容的简繁序列作为组织课程的依据,采用“单元化”、“综合课”的课程模式。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选择,教学进度的灵活安排等方面,都要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别,表现个性,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体现“个别化教学”的教育模式。
 (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最适合重度智障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利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和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时间进行教学,以完成教学目标。
 (3)领域教学。打破班级的界限,按学生的兴趣爱好重新编班。将学生的兴趣选修与缺陷补偿结合起来,利用领域教学的机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通过活动达到训练的目的。
 (4)单元教学。对于中重度可训练的学生来说,从一个主题内容出发,将各学科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相整合,学习效果将会更好,实用性会更强。
 (5)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掌握技能。
三、研究的成效与探讨
  (一)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智障教育的课程从原来的发展性转向适应性、社会化,与之匹配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也随之发展起来。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为核心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实效。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转变为可操作性强的主动学习的方式,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浓,学到的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际性。
  (二)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课程改革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及时学习心理学、弱智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课程改革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与协作能力。以往的教育工作是分块独立的,现在要求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在一定工作时间内全权负责(个别教学),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时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特点,需要主教与助教相互配合,协同进行课堂教学。
四、段想与思考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基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提炼,比较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但在课程的系统性及学科间如何更有效的整合上,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二)在提倡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零假设的真实的生活训练场景。
  (三)潜在课程包括智力障碍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有待继续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夕龙:《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2]、陈凯明  广州教育研究  2005.6
[3]、张舒予:《中小学特殊教育与课程开发》 2009. 6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