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情感  层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发,幼小衔接的问题得到了教育界专家们的认可和支持,逐渐形成了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重要性的共识。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由于幼小衔接的提出,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而孩子到了小学后,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
     孩子在社会适应方面似乎还准备不够。突出的表现就是控制自己的情感、在集体中遵守规则的意识、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还不能适应上学阶段的需要。研究表明:情感体验是构成认知活动及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动力系统。我们应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从幼儿心理需求的本质出发,构建幼小衔接情感的背景层面,实现幼小之间心理的柔和过渡;创设情境构建幼小衔接情感的驱动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正确的入学态度和情感;通过构建幼小衔接情感巩固层面,让幼儿保持入学的最佳心态。在幼小衔接时期更应关注幼儿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来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一、 情感的背景层面的建立是实现幼小之间心理柔和过渡的基础。
     1、激发幼儿萌发对大自然及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热爱之情。
     处于幼小衔接的孩子,入小学后能否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情感体验显然非常关键。专家说,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爱心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亲切的感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让幼儿在体验中萌发爱心,就是要让幼儿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验到关爱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教师应帮助孩子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使他们逐步认识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鼓励孩子与自然接触,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具有环保意识;并懂得善待身边的事物,如玩具、用品等等。
     2、引导幼儿关注自己和同伴及周围人的情感变化,体验与人相处的快乐。
     要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必须重视一个客观因素,即实现幼小之间心理的柔和过渡,这对儿童身心正常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卫生学家卢格说过:“人类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进入小学就像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际交往的能力。交际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反之,交际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下课后许多刚入学的孩子不会主动与同学交往,有些孩子为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出现不愿上学、怕没人跟自己玩、怕受人欺负等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来说,情感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今天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明天的社会,我们应该让孩子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学会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教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爱,并学会给予他人爱。懂得珍惜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别人在给予爱时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是要教会孩子关心他人,照顾他人。鼓励孩子与更多的孩子经常往来、友好相处。
     同伴群体交往,会丰富孩子的经验,培养其交往能力,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变化,学会关心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激发孩子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重视培养孩子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再如,可以带孩子参与公益活动、福利活动等,增进孩子与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交往,关心他人的生活,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平等协作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精神。
     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父母,爱家人,爱教师、爱同学、遵守规则,让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成长,到他们长大成人,他们会懂得怎样去建立友爱和谐的社会。另外,在家访中,我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3、创建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幼儿的情感激发往往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马卡连柯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儿童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激起共鸣。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幼儿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幼儿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让幼儿感受“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幼儿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
     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在孩子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感、新的动力。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注重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从而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专家表示:这个时期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注意因势利导,落实幼小衔接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感驱动层面的构建是形成正确入学态度和情感的保障。
     1、通过参观、观摩等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无限向往。
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他们逐渐接受,并产生好感。孩子向往上小学并且产生“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时,才能学的好。因此应给孩子了解小学的机会,以使孩子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让孩子顺利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减小心理压力,降低精神负担,学校可为准一年级学生提供入小学参观的机会,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参观和观摩活动。
     如参观学校的足球场、生物园、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馆、美术室、器乐室以及学校的周边环境,以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参加少先队活动、观看升旗仪式、看小学生上课,看小学生做作业,和小学生交谈,与小学生联欢,“和红领巾哥哥姐姐的对话”活动等等,我们还开展了“我是小学生——半日体验”活动,请准一年级学生直接参与到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的活动中去,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了解小学学习活动,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愿望。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的、主动的,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内心获得了强烈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比书本的图画、老师的讲解生动多了,也让幼儿容易接受多了。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较好、较全面地了解了小学、了解了小学生学习等情况,使幼儿在思想上、情感上作好了入学准备,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开展各类竞赛,激发幼儿上进心。
     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我们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评一评谁整理书包时速度能得第一,谁的书包里最整洁,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让更好地与小学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我们设计了“星星伴我成长”评比的活动。按评比内容设计各种颜色的星星章,让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进步,取得五颗同样颜色的星星就可以获得一枚“星星章”。我们还尝试着培养一些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担任组长、检查员、气象员、自然角的管理员。在临近期末时为了激发幼儿的上进心,每天选出一位幼儿进步最大担任小班长,告诉他们小学里的好孩子能当班干部,激发幼儿的荣誉感。在“入学面试”,“自我服务能力比赛”“幼儿写生——美丽的校园”等丰富多彩的竞赛和游戏活动中我们惊喜的看到幼儿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3、在互动、模仿等角色游戏中萌发当小学生的积极情感。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走进小学,应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首先从倾听习惯入手,通过听故事、儿歌、古诗等,让孩子从最自然的方式开始接受并模仿。再如“大带小”活动、“同年级组联谊”,“六一自助餐会”等,使孩子们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幼儿与年幼伙伴交往,他们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动领导人,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既要关心年幼伙伴,又要发挥领导才能,说服年幼伙伴服从自己和信任自己,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再如主题活动:“今夜不回家”,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感受一天的住读生活,他们晚上自己打水洗脚,早上自己起来穿衣、洗簌。这一次深切的体验和锻炼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和独立生活的信心。接下来让孩子戴红领巾、背书包、坐小学生的课桌椅、请小学老师为我们上课等实践活动,帮助孩子真正理解了入学求知的目的。
     再如:在区域活动中和孩子玩“我是小学生”的游戏。让老师来当小学老师,孩子当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时告诉学生不可以随便去小便,要专心听老师讲课,下课后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提醒学生去小便。在第一次游戏时“小学老师”要把主要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规则讲清楚,然后有个别幼儿当“老师”,教师则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当小学生。并故意做一些不合理的事,观察幼儿是如何处理的。如上课的时候说“老师,我想去小便。”下了课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到外面去玩一会儿?”如果这位小老师已经掌握了游戏的规则,就可以让他来带动其他小朋友玩这个游戏了。这样通过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知道了小学生是怎样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的。形成了正确的入学态度和情感。
     三、情感巩固层面的创建是保持幼儿入学的最佳心态的关键。
     1、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行,特别对于大多数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孩子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胜任的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幼儿有些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投以赞许的目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恰当鼓励中,幼儿良好的表现欲望得以充分发挥,巩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克服缺点,为自己,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培养其做事能力的强大支力。
     2、引导孩子畅想自己的明天。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的自主性,而人自身也要求教育能不断发展更高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能力。帮助孩子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较为正确地认识了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给他们适度的自由和自主抉择、自负其责的机会。帮助孩子发展自我设计的能力。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我将来要当„„”,鼓励孩子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问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引导,把孩子的一些远大理想内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自我设计蓝图,一步步培养孩子自我设计的能力。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实现的能力。注重促进孩子自我实现欲望的产生和发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有挑战性的活动,充分挖掘以前不曾被意识到的聪明才智。
     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才有可能去战胜它。让幼儿在体验中积累自信,主要是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们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幼儿在亲历中感悟,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内化为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为顺利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S1) 
【2】 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3】刁丽娜.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6) 教师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2016年10月20日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