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常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孤独和不与人交往等。社会退缩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都有负面作用。产生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主要有重要他人态度、个体身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方法。
关键词: 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教育策略 、融合教育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接受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那些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特殊需要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接受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目前,特殊儿童(听障儿童、视障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形式。对于随班就读儿童,学校教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是他们的学习问题,而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关注较少。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掌握各种社会技能,习得适当的社会行为。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行为非常重要,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适应普通学校的环境,能否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本文仅对随班就读儿童退缩行为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及影响
1.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
随班就读儿童经常表现出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低头、说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不愿去陌生的地方、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则采取独处、躲避等方式。随班就读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退缩行为,是因为他们在普通学校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能为力,担心环境中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在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过程中无法体现自我效能感,并由此而感到沮丧、情绪低落,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
2.随班就读儿童的退缩行为的影响
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虽不属于违纪行为,但它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可轻视的。
二、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分析
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保护性或防卫性的行为,他们在学校环境中感到无能为力,担心环境中不利的因素。这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甚至是不良的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但是,学生一旦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就会影响教师、父母和同伴的行为与态度。所以,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形成一般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其个人、学习、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通常,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 三个方面的原因:
1.重要他人的影响
(1)教师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教师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对那些缺乏支持的随班就读儿童更是如此。研究发现,与特殊学校教师相比,普通学校教师对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持更加消极的态度;在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大班教学条件下,特殊儿童的介入会增加较大的负担。另外,普通学校大多数教师自感不能胜任教育特殊儿童的工作。
如果普通学校的教师对随班就读儿童持消极态度,随班就读工作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种环境里,随班就读儿童的言行受到很大限制,对于不懂的问题,不敢问老师和同学,怕老师和同学笑话,这是随班就读儿童产生退缩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
(2)同伴的态度。儿童的成长不仅依靠教师的教育训练,还要依靠社会支持、帮助,包括同龄伙伴的接纳与包容。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特殊儿童要融入普通儿童的群体,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通学生经常歧视和嘲笑随班就读儿童,很多随班就读儿童因为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又转入特殊学校学习。朱佳妮等人(2004)的调查表明,5.8%的教师反映普通学生歧视随班就读儿童,52.4%的老师表示普通学生很少歧视随班就读儿童,41.8%的教师认为普通学生完全没有歧视随班就读儿童。
普通学生对随班就读儿童排斥、不接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业成绩差,导致其不被接纳。研究表明,学习优异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最高,而学习困难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最低,同伴拒斥水平最高。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看,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同伴所尊重或羡慕,而且同伴也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为同伴所轻视,因而不容易成为同伴喜欢交往的对象。
第二,随班就读儿童不适当的社会行为。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性水平低,往往自我控制能力低,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当的社会行为,如喜欢独处、经常干扰别人、无理取闹、情绪不稳定等。这些行为可能使普通学生在与随班就读儿童的交往中感到厌烦,因此会出现排斥或孤立随班就读儿童的现象。
(3)父母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孩子的退缩性行为密切相关。如父母经常对孩子采取强迫、威胁、打骂等攻击性言行,儿童就容易产生退缩性行为。此外,父母的拒绝也会导致儿童产生退缩性行为。如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反应缺乏敏感性,对孩子缺乏关心,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才给予关注或表现出生气、失望、难堪、内疚等情绪反应,并把孩子的问题或过失归咎于孩子自身特性等。这类父母的孩子极易产生社会退缩行为。
2.个人因素的影响
随班就读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还与其身心问题直接相关。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问题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生理因素。随班就读儿童生理上的障碍使他们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如随班就读儿童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其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随班就读儿童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敏感、不专心、退缩、失落,甚至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
(2)心理因素。心理问题也是构成随班就读儿童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抑郁、孤独感、挫折、自卑、认知和个性等方面。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随班就读儿童的焦虑通常是由于过多的压力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导致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以及自尊心受到威胁而引起。由于焦虑,学生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顾虑重重、徘徊不定等退缩性问题行为,也会出现厌烦、烦躁不安、无故发怒等逆反性问题行为。
挫折是目标或期望受阻而又无法克服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长期的学习差、不成功、被批评及交往被拒绝,这些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如不满、失望、焦虑、冷漠、敌视等,使他们对活动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向非正常活动上,导致说谎、欺骗、公开顶撞、故意发泄等攻击性行为以及压抑、退缩、逃避等行为反应。随班就读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往往比普通学生多得多,失败的经验多于成功的经验。在遭到屡次失败之后,他们会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比普通学生差,对任何事情都不敢尝试。挫折经验的积累会促使随班就读儿童退缩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随班就读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会形成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模式:第一,悲观、消极的评价。长期的挫折经验导致随班就读儿童消极的自我认识,并逐步强化形成一种消极的认知模式。他们在活动之前便自我怀疑,对结果前途悲观估价而忧虑、消沉;预想挫折太多而胆怯、退缩。第二,成败归因偏颇。随班就读儿童通常将学习、交往成功的原因归为外在、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而将学习失败、人际状况不佳等归为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按照韦纳的归因理论,将失败归因为运气差、缺乏能力或其他情景因素是最不利的归因方式。将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会使个体产生羞耻的情感体验和对未来成功缺乏信心,从而忽视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缺乏坚持性。消极的认知模式会促使退缩行为产生,又会加速其发展。
随班就读儿童个性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抑制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大多缺乏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决定了他们的探究活动及社会交往必然缺少,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及其技能水平必然低;反过来,促使他们进一步回避、畏缩。
3.环境因素的影响
(1)班级人数过多。随班就读儿童和普通学生在感知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随班就读班级的学生呈现比较大的差异状态。我国的普通学校的班级人数比较多,这给教师在教学中照顾每个学生差异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随班就读儿童。另外,学生之间过大的差异也使彼此的合作缺乏基础。
(2)随班就读儿童的支持系统不完善。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会在人际交往、自我照顾、社会技能、学习方式、生活适应、健康与安全等方面需要一定的支持与援助。因此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来保证这些支持与援助。这个支持系统应该包括家庭的教育和帮助,社区提供的设施和条件,医务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等。但这些支持与援助更要与学校的教育训练有效配合,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目前,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支持、援助力度还不够,缺少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这就使随班就读儿童面临很多困难,无法适应环境,产生社会退缩行为。
教师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最终执行者,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成效。从目前情况看,普通学校师资缺乏特教专业知识、技能是直接导致随班就读质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普通学校富有经验的资源教师数量不足。其次,师资质量不高,现有资源教师大多不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他们缺乏“全纳教育”的意识,也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如特殊儿童心理辅导技能、语言训练技能、特殊儿童教育测评技能等。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资源教师的培训,资源教室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资源教师在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应该得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教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可是资源中心教师巡回的制度并不健全,心理咨询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也非常缺乏,从而导致随班就读儿童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特殊教育中心(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是当地的特殊教育机构,它有着较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目前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利用特殊教育中心的资源,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学校内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很少,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不够。如,有的随班就读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往往由班主任制定,学校领导和其他科任教师都未参与,更没有家长、特教专业人员的参与。
三、随班就读儿童退缩行为的教育对策
1.教育对策
(1)要积极关注,注重感情投入。有关“罗森塔尔效应”的研究证实,教师对学生的积极、热情关注可以影响学生,使这些期望变成学生力求实现的自我期望。教师应该以爱心去温暖有退缩行为的随班就读儿童孤独、寂寞、自卑的心灵,这种关爱会转化为学生积极活动的动力。那种不耐烦的冷漠态度,只能加大学生的心理伤害,使他们更加退缩。
教师要给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积极、友善的态度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允许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对随班就读儿童学习上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们多鼓励,多给予关心和照顾。这有利于调动随班就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他们的社会退缩行为的产生。
(2)帮助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并需要他人承认和给予信任;但随班就读儿童满足自己这种需要的能力很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充分肯定随班就读儿童的点滴进步,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克服其自卑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动机,改善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消极态度,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产生好学、乐学、上进的愿望。还应根据每个随班就读儿童的优势、长处,委任一定的工作,使他们有表现和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有为集体和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逐步产生参与各种学校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2.干预方法
(1)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主要特点是治疗中以游戏作为沟通媒介,因此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者都可称为游戏治疗。游戏治疗强调在预设的环境中,让个体在游戏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问题,可用于退缩行为的矫正。叶平枝(2006)的研究表明,集体游戏干预可以提高干预对象的交往频率,改善其交往质量,提高其适应水平,达到消除社会退缩的目的。教师运用直接、主动的方法,在生动有趣的集体游戏氛围里,通过角色扮演或互换角色的方式,让随班就读儿童参与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并改善人际关系。如让随班就读儿童参加表演短剧,让其扮演剧中一个积极主动、热情大方,能帮助弱者的无所畏惧的英雄,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恢复自信。
(2)正向行为支持。一般说来,行为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没有到有,指某些良好行为的建立或塑造;一种是不良行为的矫正,即将个体的行为从不良改变为良好。正向行为支持强调以积极的指导性的方法来代替对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惩罚,它非常适合于帮助特殊儿童来调节他们的行为以适应正常的教育环境,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和智力得以成长。正向行为支持包括所有能够增加个体在学习、工作、娱乐、社区与家庭环境中成功的可能性和满意度的技能,如使用教育的方法去教授、加强与扩大积极行为,也包括使用系统改变的方法去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正向行为支持理论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功能。大体上有三类:正强化,通过行为得到了个体想要的事物;负强化,通过行为避免了个体厌恶的事物;感觉刺激与调整,通过行为提高或降低感觉刺激,使感觉输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或者产生感觉输入。正向行为与问题行为都可以实现上述三种功能,干预者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观察、评估、干预来使个体以正向行为代替问题行为实现相同的功能。
对于随班就读儿童的正向行为支持,首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以及给予所有与个体相关的人(如教师、父母、朋友)和他们自己以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机会。还有同样重要的目的是帮助个体以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积极行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使问题行为(退缩行为)失效,以这样的方式来部分或完全减少问题行为。
(3)榜样学习。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可以模仿被强化的榜样行为。所以要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个性积极、主动、自信的普通学生,与随班就读儿童共同学习,使他们可以模仿普通学生,习得适当的社会行为,降低不必要的退缩行为。
树立榜样的目的就是引起随班就读儿童的认同和模仿。学生愿意并善于模仿的“榜样”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榜样的内容要真实可靠,最好是来自学习者身边的人或事,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学生有较高的相似性。第二,榜样要能受学生尊敬,能力较强,具有吸引力,以满足学生通过模仿这些榜样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心理。第三,榜样应具有独特性、先进性、时代性。独特、先进、时尚的榜样易于引起学习者的模仿与认同。
(4)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通过改变情绪的表达方式或者面对负性情绪时的调节方式,使儿童的情绪处于控制状态,从而使行为处于控制状态。进行情绪调节,应将重点放在情绪体验而不是环境因素上,目的是帮助行为问题儿童理解与控制他们的情绪,获得正确的情绪体验与表达方式,进而调节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因此针对情绪影响随班就读儿童产生退缩行为问题的一般规律,情绪调节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绪宣泄。随班就读儿童的情绪往往受到压抑,因此进行情绪调节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适度的情绪宣泄。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委屈、不满、忧愁和怨恨等情绪,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第二,积极联想。给随班就读儿童提供积极联想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标将理想化的状态加以联想并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状态的向往,调动其改善情绪与行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联想对退缩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帮助。
第三,暗示调节。通过引导随班就读儿童进行自我暗示,建立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改变对自己与环境的看法,进而建立合理的情绪反应机制,使儿童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发生变化,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潜能。
参考文献:
1、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中国特殊教育, 2005
2、杨翠、张成林,全纳教育语境下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