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摘要】课程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避免和消除这些问题、矛盾的行之有效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聋人学校新课程改革问题对策课堂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名族素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已全面展开,这项改革关系到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家庭的幸福。
通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课改确实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推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下面就笔者个人体会谈谈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一、聋校课改出现的问题
1、观念的问题。
(1)领导的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行为转变的关键还是思想的转变。当前社会对学校办学好坏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领导、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因此实际教学管理中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效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往往嘴上喊教改,实际行动中走的还是老思路。首当其中的是教师培训工作不到位、走过场。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目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其中选送培训不到位,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超负荷工作,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影响分数;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再次校本培训由于缺少领导重视,缺少持之以恒的制度,专业培训的开展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应付考核上。
(2)教师的观念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必然使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再者,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主管部门,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教师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然而,新课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还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教师来说,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家长的观念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
2、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课堂上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二是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备课不充分问题。
情况一:过去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教导”学生,往往为是否教会了学生某一种解题方法而悲喜,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情况二: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 “解放”了。
实际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希望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这样备课的工作量无形中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故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化到“教材、学生双研究”,从备“教材”转化到备“教材和学生”上面来。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数学是有用的”。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合理、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如讲解抛物线时,由喷泉、篮球的行进轨迹引出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想冥思”,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3)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确实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很勉强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5)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对教材、学生的事前分析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机智”的运用不够灵活。对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而言,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但无论“教学设计”有多么完备,教师对教学的准备有多么充分,都取代不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的即兴发挥与临场应变,因为实际情况随外部情境瞬息万变,而外部情境一丝微小变化就可能会造成“教学设计”的疲软或瘫痪。所谓“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与情境和学生相遇时的临场智慧,机智包含着敏感性,一种全身心、审美的感知能力。” “教学机智”使教师超越剧本化的备课方案,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这种创造性活动焕发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在带给学生惊喜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惊喜、满足感和自豪感。当然“教学机智”的发挥是建立在对本学科知识的储备和与相关知识整合的基础上的,和教师的阅历、审美、敏锐能力都有关系。
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唯一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基于一定基础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机智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在问题需要讨论时,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教师做好点拨,调控,控制好讨论的进程、走向;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要为课改而课改,为讨论而讨论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先尝试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适时的语言激励必不可少,“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3、教学手段现代化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抽象为为形象,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现在学校在装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学校 有的学校互相攀比,每个教室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造成有限的教育资金严重浪费;有的学校安装投影幕时,正好安装在黑板的正前方,好象有了这么先进的设备了,黑板可以淘汰了;
(2)教师 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由于教师能力有限,设计时只好剔除有用的、复杂的课件,而改用其它的、教师会设计的课件代替,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课堂上弄的老师手足无措,反使课件成为上课的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应起辅助作用。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多媒体演示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学具操作,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投影仪)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外教研部门应加强验收、指导工作。
二、初中课改的基本对策
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力,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上时间还给学生。
2、加强教研 教研是新课改的根本出路,尤其是多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灵活、方便的校本教研既节约时间、经费又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将“四个一”的新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即教师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作为一个制度扎实有效开展下去。当然参加校外的教学观摩、课改讲座、教学咨询指导等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砍柴不误磨刀工”,“付出终有回报”,在教研上舍得花时间必将极大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各校教学质量。
3、加强义务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研究和创新的态度,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4、狠抓课堂管理,构造高效率的课堂 主要抓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5、自我反思,提高数学教学反思能力 有效方法是撰写、分析数学教学反思。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反思下列问题:这节课是否如我希望的?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改变?是否有另外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更成功,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
6、合理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不当教材的复印者,不把教材当作圣经念。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好教材。①要对教材取舍重组。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节中,课本是一课时,而我们将它分为三至四课时讲,另外,我们还补充、探讨了十字相乘法,目的是为了九年级分式约分奠定了基础。有的学校对华师大版教材中的证明内容进行了重组,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②要重视课题学习。课题学习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捷径。具体操作时不一定局限于书中内容,也可以参阅相应资料进行二次设计。③要生活体验教材。可以把热点话题编进教材。例如班干部的选举统计等都可编入相应的数学内容,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改变传统的机械、被动学习方式。
以上仅是个人对前一阶段教改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和应对对策的观点总结,但教改的优势和它的强大生命力勿容质疑。“时间能证明一切”,随着教改活动的不断深入,随着实施者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改的优势将不断体现,教改的成果将为学生、教师、社会所获享。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行。”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必将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