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结合3—6岁幼儿年龄的特点以游戏化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学习,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知识,认识世界。结合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有效地将音乐活动游戏化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音乐教学
音乐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审美等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幼儿对游戏的接受程度较高,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乐感,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如何调动孩子认识音乐、 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教法,是激发孩子学习音乐主动性极其有效的方式。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凸显游戏主题
针对幼儿的音乐内容,一般都是依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的,本身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但由于幼儿生活环境、学习能力的不同使教材在适用性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老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将音乐教学活动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发展,突出活动的主题。比如,歌曲《小狗抬轿》,节奏明朗,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角色,增强了游戏性,使孩子在音乐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当中。《老师,让我亲亲你》有利于缓解幼儿对老师的畏惧心理,营造欢快的气氛。《狮子王进行曲》的内容丰富、节奏感强,很好地将故事情节与音乐相结合。音乐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和节奏性能激发学生表演、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情。除了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也有一些流行歌曲、甚至电视剧的插曲在幼儿中的影响力很大。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比如《老鼠爱大米》《青春纪念手册》等普遍传唱的歌曲,他们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对熟悉的旋律进行适当改编,符合游戏主题的设置,保持这种“与时俱进”。
多种音乐类型的有效结合,比如《梦幻曲》《四小天鹅舞曲》等曲调优美、恬静、特点鲜明,将其引入游戏中,将幼儿带到故事主题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这取决于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环节设计。
二、游戏化情境的有效创设
(一)实物情境的创设
如:在歌唱活动《理发店》教学时,由于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理发店的经验,所以活动前我们先收集好材料,创设了一个“理发店”,一张矮柜上放好镜子,摆满了理发工具:有废旧的电吹风、安全塑料剪刀、用泡沫块和彩纸做的推小头发的推子,酒店里的小梳子、自制卷发筒、洗碗海绵做的刷子,椅子上挂着一块大大的批布。活动开始我请一个小朋友当小顾客,我当理发师然后边唱歌边剪剪、推推理起发来。逼真的场景,生动地表演唱一下子吸引了幼儿,把孩子带到了游戏情境里,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地歌唱、表演。
同样的游戏情境创设还有歌唱活动《办家家》,过家家是孩子百玩不厌的游戏,在活动前创设好家的场景,然后请两个大班小朋友,妈妈抱着娃娃,爸爸围着围裙在灶上炒菜,爸爸妈妈分角色进行表演唱,熟悉的生活场景、爸爸妈妈的亲密互动同样能大大激发孩子的游戏愿望,唤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而歌曲的学习也在一次次的模仿动作、扮演角色中逐渐水到渠成了。
(二)故事情境的创设
然而这种仿真的材料或实物创设的游戏情境首先必须跟我们的音乐内容紧紧贴合,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音乐素材,在一些打击乐和音乐欣赏活动中就需要另一种情境的创设,那就是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用故事情境的创设和故事氛围的渲染来进行导入,吸引幼儿。如在打击乐活动《啤酒桶波尔卡》中,杨老师就在两次活动中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故事版本进行活动导入,一个是啤酒桶和小老鼠的故事,一个是小老鼠逛超市的故事,两个故事同样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中,她还设计了小鱼和水草的故事,水草随着乐句柔美地摆动,小鱼们游来游去看望水草,优美的音乐、生动的故事很快把孩子带到了美丽的水族馆里。孩子们听着美妙的音乐,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他们还创编了小鱼和水草捉迷藏、跳圆圈舞等更多的情境来进行“小鱼和水草”的分角色结伴表演。
三、游戏化语言的启发引导
游戏化的音乐教学要求我们努力做一名风趣幽默、活泼又快乐的音乐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用游戏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
(一)利用游戏化的语言能缓解疲劳,有效地纠正孩子的动作
在进行中班舞蹈《摘果子》的教学时,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摘果子道具“小篮子”。我发现有些孩子在做“树上摘苹果”的动作时眼睛不看苹果,我便友情提醒幼儿:“摘得时候可要看好树上,你摘的是苹果吗?不看树的话你就把叶子抓下来了哦!”有些孩子在做“放果子到篮子”的动作时眼睛东张西望,完全不看篮子,为了帮助孩子动作到位,保持姿态优美。我又温馨提示:“看好篮子再放苹果哦,不然放空了苹果砸到别人的脚怎么办?”孩子托篮子的姿势东倒西歪,我就提醒:“快把篮子托平了,不然一篮子苹果都倒在我们身上,把我们压扁了怎么办?”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之余也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二)游戏化的语言能化解枯燥,调动孩子学唱的积极性
歌唱活动中孩子反复学唱会感到枯燥和不耐烦,这时就需要游戏化的语言来引导和鼓励。如在歌唱《理发店》时,在引导幼儿学唱歌曲中理发的声音“咔嚓”和刷头发的声音“刷刷”时,我就对孩子们说:“我是理发师,你们做我的工具剪刀和小推子,我们一起来为顾客服务好吗!”在完整唱第二遍时,我提醒他们:“刚才呀顾客对我们有意见,说剪得太慢了,我们这次稍微快点好吗?”孩子们又能精神十足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
四、游戏情节的贯穿始终
在进行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时,游戏情节的贯穿始终也尤为重要。同样在两次打击乐活动《啤酒桶和小老鼠》《小老鼠来了》中,杨老师用一张形象的图谱,以两个不同的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一个是在酒窖中来了一群小老鼠,它们先数啤酒罐、然后跳舞、开酒罐喝酒,最后主人来逃走;一个是一群小老鼠来到超市,数牛奶、跳舞,开牛奶罐喝牛奶,最后工作人员来了逃走。贯穿始终的游戏情节帮助幼儿较轻松地掌握了音乐结构,从而优化了打击乐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中班歌唱活动《小雨点的歌》中,教师以“猜谜语小雨点”游戏导入,在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后,呈现了“小雨点没有家”的问题情境,自然把幼儿引入了“小雨点找家”的情境游戏,在老师精心制作的4幢位于草地、蓝天不同位置的立体房子前,幼儿一次次地去敲门、寻找,听着语音提示再寻找,发现前3幢分别是小蚂蚁、小绵羊、白云的家,第4幢“乌云”才是小雨点的家。帮“小雨点”找到家后,孩子自主替换了歌词,把原来最后一句小雨点疑问的问句“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改成了肯定的答句“乌云乌云才是我的家”。活动最后在情境游戏:打雷了,下雨了,小雨点落在各个地方化成一滩水。自然结束。 这个活动中“小雨点找家”的游戏贯穿始终,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小雨点找家的线索,并乐意通过部分线索寻找到小雨点真正的家。
五、规则设计,寓教于乐
活动都有其规则性。音乐活动中老师制定的规则影响小朋友对活动的接受程度,改善幼儿和老师的这种关系,增强趣味性,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而不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参与。因此,老师要注意拟定规则的合理性。规则的制定要考虑到游戏的需要,同时也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意义、作用,同时在学生之间产生争议时又可以提供处理根据,同时也可避免在游戏中输的一方有情绪。比如在《小青蛙》游戏中,“荷叶”不能随意走动,害虫可以隐藏在荷叶中,并通过声音的大小来提供自己的信息,不同种类、“益害”有别,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从中学会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理解。
游戏规则,制定要准确地传达给幼儿,得到他们的同意和认可才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奖惩制度,对游戏中不适当的行为也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老师的引导下改正,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赞赏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游戏化的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个性的塑造和情感的完善,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