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的很好渠道。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打破了原先沉寂的美术课堂,给美术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美术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乐趣。但是,新课标也给作为课程实施者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新课标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建构适合新课标理念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我根据自己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了“自主创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思路】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21世纪的学习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这样说:“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出新知、新体系的一个阶段……”可见,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知识量的激增,单纯技术性的要求必将减弱,功利需要式的“短期”教育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会很快失去价值,而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长期”教育则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补充自己、壮大自己。进入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强调发挥美术教育自身的优势,提倡教学体现师生互动,以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希望他们在教师的调动、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运用在创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的美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并根据一定的审美和创作要求,表现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创造潜能,从而发展个性,成为具有审美素质和创造才能的人。这种转变的关键点是要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师审美意识指导下进行自主体验学习,学会创作,在创作引发中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模式】
课堂学习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其中启发和解惑作用,如何让学生学是关键。由此我构建了美术“自主创作”教学模式的环节和师生互动程序如下图示:
创设情境 |
教师设疑 |
启发感知 |
审美指导 |
审美激励 |
激趣导入 |
探究质疑 |
体验发现 |
创造表现 |
交流展评 |
激发兴趣 |
学生探疑 |
形成构思 |
完善构思 |
成功体验 |
在“自主创作”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断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学生时刻受到来自教师、同学、教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审美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审美反应,提高审美素养。教师通过创设一定情境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设疑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体验发现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感知形象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形成构思;通过创作表现,学生在教师的审美指导下大胆想象、创作,逐步完善构思;最后进入交流展评阶段,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激励,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使学生通过成功体验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趣导入
新课标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并融入到课堂主题的思维当中,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热情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和兴趣,调动创造动机和明确课时目标。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象、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构建一个良好的情绪场,激发学生参与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学习动机。还可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是创作活动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策略训练的尝试阶段。在教学中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老师的责任就在于保护和开发这种潜力,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并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自己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为学,为问题而创。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由于观点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等,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针对这种无问题意识的状态,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地进入了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体验发现
体验发现是学生创作活动的构思阶段。在探究质疑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从经验出发,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美术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充盈课堂: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评价……,使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感受学习的愉悦,激发创作的欲望。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动手动口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能动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发散思维、跳跃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并形成独特的初步创作构思。
四、创造表现
新课标教学实施建议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创造表现来完善构思,完成创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创造表现”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在活动中生成,经验在活动中传授,创造在活动中萌发。每个学生都是天才,他们的设想、创作,时常让人吃惊。这一阶段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动机,让学生在教师审美指导下,调动各种感官协调配合,促进思维发展,根据已有的表象进行记忆,想象练习,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可设计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材料、技法、手段,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同学间相互借鉴、利用,尤其老师在发现这样的作品后,及时进行展示,启发其他同学思维,促使学生观念求新、求深、求变。鼓励小组间合作,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创作构思。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教师不应轻易对学生的作品指手画脚,既要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又要让每个学生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翱翔。
五、交流展评
交流展评是创作活动的结束阶段,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不只是展示评出优秀作品,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基础。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每个教师在评价时应结合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相结合,灵活地选择。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因此,教师要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信心。
【操作原则】
笔者认为在儿童美术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有模式但不模式化”,因此,“自主创作”教学模式在具体运用中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两主”作用互相结合的原则
“自主创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体和主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互动,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之间信息交往的过程。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走向对话中心,教师应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自由思考、合作协力学习,并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独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蓬勃场面。
2、教学内容、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自主创作”教学更有生气,更富有生命力,在教学内容上尽量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所选版本的课本内容,还要挖掘校园内外的地方资源,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教学中尽量采用多种呈现形式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在学生实践创作构思上,让学生大胆画出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和生活感受,求新求趣,在创作材料使用上,丰富多彩,写、画、印、帖、雕、折、剪……
3、需求满足的原则
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导致学习需要的多样性。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个性发展,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其中包含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在提供学生大量创作机会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创作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总之,“自主创作”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为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试验平台。或许它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是作为新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下的有益尝试,我坚信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够对这个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教学示例】
课 题 |
《摇滚小精灵》 |
课 型 |
设计·应用 |
课 时 |
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制作滚动玩具的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发展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尝试将生活中的东西变成有趣的玩具,体验滚动玩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 |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学会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 |
教学难点 |
滚动灵活。 |
教学准备 |
1、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范作、斜板。
2、学生用具:彩色纸、彩色笔、圆形物体、剪刀、刀子、双面胶等。
3、座位安排:每组六人。 |
教 学 过 程 |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激趣导入 |
1、播放杂技表演课件。
2、提出小精灵杂技团招聘会滚动的小精灵,导入课题。 |
观看演出。
|
创设情景,营造宽松、欢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
探究质疑 |
1、让学生滚动所带物品。
2、纸片能滚动吗?
3、你有什么办法让它滚动?
4、请学生课后思考还有其他什么办法?
5、什么形状的东西方便滚动? |
体味滚动的乐趣。
尝试如何让纸片滚动,思考后回答。。 |
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学习滚动的一些常识,初步了解制作方法。 |
体验发现 |
1、分发给每个小组三个摇滚小精灵玩具,请小朋友玩一玩这些圆形小精灵。
2、这些滚动小精灵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3、请把它们一件一件拆开,仔细观察并讨论是怎样制作的?
4、请小朋友讲一讲制作方法。 |
学生用手推一推,用嘴吹一吹。
学生发言。
动手边拆边思考讨论滚动小精灵的制作方法。
学生谈不同的制作方法。 |
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感知、体验、探究“摇滚小精灵”的制作方法,通过思维碰撞,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拆让学生了解制作方法,为后面的做打下基础。
完成教学重点的突破。 |
5、出示反例,请小朋上友上前在斜板上玩耍。 |
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纠正意见。 |
化解难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
6、组织参观其他的
材料的范作。 |
学生参观,感悟作品,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原因。 |
开拓思路,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可变成有趣的玩具。初步形成创作构思,激发创作欲望。 |
创作表现 |
1、请二人小组合作制作摇滚小精灵,运用身边的材料,用剪、贴、画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思维。
3、做完后可在斜板上滚动。 |
二人结合,相互讨论进行实际制作,锻炼自己动手能力。
中途相互参观、借鉴及利用。
学生到教室的斜板上玩耍自己制作的玩具,体味其中的乐趣。 |
1、练习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
2、学会知识,进一步感受滚动玩具的乐趣。
3、在老师审美指导下, 开拓学生思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完善构思。
4、教室斜板的布置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创作氛围,为学生展现个性提供良好的环境。 |
交流展评 |
1、展示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
3、教师补评。
4、颁发聘书。 |
学生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自评、互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 |
1、发挥评价激励作用,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功感。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评价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
课堂延伸 |
出示一不倒翁玩具,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怎样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