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坚持 “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语文课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案例
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
刘芳

内容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语文课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语文课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给学生树立理想,以文化人,知行合一。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课   渗透   目标   以文化人  知行合一
正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语文课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语文课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给学生树立理想,以文化人,知行合一。
       一、语文课首先要给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每一个孩子,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样才有动力。如果没有目标,人云亦云,或者浑浑噩噩,那就不可能走正道,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活得精彩。做大事需要立志、有目标,做小事也是如此。
       刚教六年级时,每次走进教室,眼前的景象都是混乱一片。有的同学在闲谈,有的同学在追逐打闹,有的在位上发愣,有的……从没有碰到他们安安稳稳坐在位上准备上课的情景,更没有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一开始我很生气,就狠狠的训了他们。自以为再去上课一定会好的,但出乎意料,依然如故。我就又训了他们,再去上课时,我轻轻的靠近教室,满怀喜悦的心听到的仍是一片喧哗声。我失望了,走进教室没再说什么。
       我思量着,怎么才能让这些孩子静下来呢?这样下去,不但浪费课前时间,也会影响正常的上课。孩子们由小学来到初中,学习环境和课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一时失去了方向,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这时需要老师的帮助,帮他们确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的放矢,有了学习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我用传统文化课本上的话教育他们:“事有始终”,立志为“终”,那么什么是“始”呢?“始”就是“始于足下”,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立了志,就要从当下做起,每学一点,就进步一点。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脚踏实地,才能成功。
       我试着跟学生商量,每周的一、三、五第一节都是语文课,课前时间很长,我们进行背诵比赛。我从传统文化课本上挑选他们背诵的内容。例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等。
现在走进教室,听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
       二、语文课要坚持“以文化人”。
让学生有自己的梦想,制定奋斗的目标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每到学生无所事事时,我们会诵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诗十九首》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雕栏玉砌应忧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他们明白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每当学生浅尝辄止时,我们会诵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让他们明白学无止境,学习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不断成长。每当学生骄傲自满时,我们会诵读:“谦受益,满招损”,“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他们明白无论做什么都要谦虚谨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挑选适宜的名言警句、诗文名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诵读。在诵读中明白其内涵,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起作用,因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一种转化。
       三、语文课要注重知行合一。
开学之初,每天走进教室,呈现在眼前的景象让你感觉如同走进了垃圾场。 学生的课桌下,脚底下,随处可见成团的废纸,用过的卫生纸团,散落的水果皮……升入初中由通校生变为住校生,孩子们还有些不太适应,在家父母照顾的多,自理能力很差,不光教室的地面脏,课桌上也是一团糟,写字时胳膊都没处放。一天,快到教室门口时,我看到墙边有一团废纸,就随手捡了起来,扔到了教室后面的废纸篓里。恰巧纸篓外面也有几个纸团,我又捡了起来。当时我并没有多想,只是感觉它们碍眼而已。
       站上讲台,发现同学们都看着我,突然眼前一亮,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弯腰行动”四个字,学生立刻乱作一团,纷纷弯腰查看自己的脚下是否干净。我笑了,问:“你们怎么知道老师的意思的?”大部分学生都在喊:“你刚才就是这样做的!”我顺势诱导:“那你们以后该怎么做?”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我问他们:“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吗?”同学们都摇头。我给他们讲了故事的大概:清朝的刘蓉,少年时曾独自在一间屋子里读书,屋里的地上有一个坑,但他从来没有管它。有一天,他的父亲来到屋里,看到这个情况就笑着说:“一间屋子都治理不好,怎么去治国、平天下呢?”刘蓉深受启发。 我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其实就是文中所说,我们连自己的课桌、脚底下都收拾不干净,还怎么去实现理想、报效祖国呢?“未有志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期学生们正在背诵《大学》中的节选“格物致知”。语文课上我讲了王阳明“守仁格竹”的故事,他们听了都觉得好笑,我说王阳明恰恰是因为此事,才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他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马上实行,如果不能实行,反而找出很多理由,强调很多条件,那就说明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这说明,如果要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就必须去实践,大家从小学就知道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做好呢?因为我们没有做到 “知行合一”。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是:预备铃响后,学生能自觉端坐教室诵读古诗文,走进教室,给人一种干净舒适的感觉,看着学生们阳光灿烂的笑脸,奋发向上的劲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参考文献:
    初一《传统文化》课本    青岛出版社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