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改变学生认知,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浅谈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方式
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
张洪滨
关键词:认知;改变;传统文化;传播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是一大阻碍。因此,从家长、教师、同学与校园环境四个层面来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使学生在内心理解、喜爱上传统文化,从而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践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连绵不断。无论历史长河的巨浪如何冲洗,无论朝代如何更送,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没有断绝。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根基性的作用,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对个人而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正确健全的人格。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人格化的文化,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是文化的人格。传统文化在培育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在培育个人自强不息彬彬有礼方面,在指导个人积极向善、丰盈精神方面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阻碍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日益减轻,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往往仅限于课堂、课本,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缺乏自主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正确的认知,更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现代化过程中,年轻人对传统采取冷漠的认知。某学校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在调查中,学生28.6%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封建迷信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有一定的僵化,不实用。3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能直接用于工作,不主张发扬。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依旧存在偏差。又例如经常占据微博头条或热搜的往往是娱乐八卦新闻;人造节日“双十一”其社会知晓度、影响力、重视度远高于中国传统节日,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大众中并不流行,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冷漠、缺乏热情的。整体趋功利、趋世俗的态度影响了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的认知,也说明当今时代学生认知的改变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现实情形下,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消极认知,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促进校园内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学生认知的改变
       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接触对象分别为家长、教师、同学以及校园环境。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消极认知,亦需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一)教之首,行之先——家长
       家庭对个体认知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则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来说,家长是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很多认知都是在观察家长的言行中形成的。面对传统文化,学生在最初没有形成认知之前,家长如果对传統文化持有积极看法,学生会通过家长表现出来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和认可做出反应,学生会在观察学习中加工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那么家长的积极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识。父母对孩子认识的称赞或者否定会促使孩子形成或改变认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行动与认识是否一致也是引导学生认知改变的重要环节。家长行为和认知不一致会导致学生的认知不协调,家长在表达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时,如果做出的行为却是反传统文化的、贬低传统文化的,那么对于学生形成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则是有害而无益的。学校应重视家长对于学生的认知引导力量,可以举办家长会,加强对于家庭传统文化传播的调查以及对家长的传统文化观进行调查和引导使家长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使家长主动传播传统文化,让家长成为积极引导学生的重要因素。央视曾播出的《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以小孩对妈妈、给奶奶洗脚行动的模仿感动了一代人,一则短短的广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观,以及亲情之间的温暖。其广告语是:“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深刻体现出家长对学生认知改变的巨大积极作用。
       (二)教之力,行之美一一教师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从古至今就得以明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优秀的教师最容易成为学生的学习样,学生会对成为自己榜样的教师进行观察和模仿,并因此习得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思想,即认知形成与改变的重要途径。而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或者成为吸引学生的人,从认知改变理论来说,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可信的说服者
即强调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有着天然的说服优势,即学生更倾向于相信教师的话。但是教师的权威并不是能持续存在的,当一位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令人信服的知识涵养,是不足以令学生信服的。教师在宣扬传统文化时必须对传统文化有着深人的了解,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行动要与传统文化的旨向相符合,并在教育过程中散发出传统文化的人格魅力。例如,同一个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专家和普通民众来说,专家获得的认同率总是高于普通民众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身份、智慧达成一致,使自己成为可信的对象,而不是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只有可信的说服者才能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已有的消极认知,转向积极的、喜爱的并愿意学习和践行的认知。
       2.潜移默化地说服
       在改变认知的过程中不能经常性地强调传统文化,不然容易激起学生的对抗心理。特别是在当今如此强调自由的年代,学生在面对强力宣传和压力的时候,会产生被迫感,渐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形成错误认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接收了各种不正确或片面的信息正因如此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所以在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地采取灌输型、填鸭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直接的告知,不试图改变我们认知的信息,比刻意改变我们认知的信息更具说服力。例如向学生讲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教师不应该仅限于书面知识讲解,而是可以每周向学生做一个报告,说明自己一周以来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和进步。用行动来展示传统文化在文本上的阐释,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及认同。面要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消极认知,多次重复“传统文化”是正确的方向,但是说教式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甚至会引起反感和反向改变的。要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在校园传播,就不能仅流于概念,应该寓概念于行动、情感,使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发现、感叹传统文化的美:“原来这就是传统文化啊!
       (三)学之乐,合之同一一同学
       学生在校同内最常接触到的就是同学,所以教师在发挥自身作用增强自身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要努力营造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对待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学生影响学生。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有消极认知时,其好友却持有积极的认知,学生会根据好友的认知来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以达到平衡。而二者如果持有相同的认知,则会强化此认知。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之间的认知趋向积极?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会使群体之间产生凝聚力,班级对于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会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要素主要有群体领袖和群体认同。
      1.群体领袖
      群体领相当于学生集体中的可信的说服者,在改变学生的认知方面,其目的性更为隐秘。对于群体领袖的选择,有以下几点需要着重强调:第一,群体领袖是对传统文化具有积极认知的人;第二,群体领袖是积极、开朗的人。越积极、乐观、活泼的人更容易吸引别人,更能引起学生的趋同情感。而且,开朗的善于交际的人更能与不同个性的学生相交流、沟通。第三,群体领袖通常在班级担任职位,增强其在学生中的权威。在班级中找出符合条件的学生来影响其余学生的认知,其认知接触的直接性更具引导力。个人直接接触对认知和观念的影响要比大众传播的影响要大而且深远。群体领袖又作为隐形且非功利的传播源,不会引起本身具有趋同倾向的学生的有意反抗。此种氛围一旦营造,则会在班级内形成群体认同。
       2.群体认同
       学生处在群体之中,日益接受周围同学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知,则更倾向自己改变原有认知以符合群体的认同,达到自我身份的确立。学生个体的积极认知又会强化群体的整体认知趋向形成整个班级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在凝聚力,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同样值得关切的是学生的学习认知活状况,以及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要让学生在充满友爱与向上的环境中学习、理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境之美,思之谐一一校园环境
       学生每日的学习都处于校园环境当中,不知不觉就会受到环境的感染。环境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布局上,以及学校举办的活动所制造的文化氛围。
       1.学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不理解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如果学校从景观布局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秀面,用景观展示传统文化的美精神,使环境发挥出其绵长持续的影响,则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校园景观的设置同样也是加传统文化的重复接触率,增加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接触次数和频率。校园景观的部署上要考虑到直观的审美性和隐藏的功利性的问题,要传播传统文化这一功利目的寓于无目的的审美景观中。当今社会对于美的认同,美的就是好的,在校园景观的布局上同样要这种规律,并之以传统文化精心打造内外兼备的校园景观。《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是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校内景观的设置可以以此为鉴。并之以假山,亭阁,楼院,又配之以极具文化气息的诗性语词让传统文化的美感呼之欲出,虽然校园景观不可能还原大观园中的景致,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性范例。
       2.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多方多面
       各学校早已组织过多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拜师行礼、传统歌舞表演、书法绘画大赛等。在特定情况下,使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更能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消极认知,但要明确的是,此类活动直接影响的是参与活动的同学,而其他未参与活动的学生的认知则难以确定是否得到有效的改变。这类活动的意图性过于明显,不能否认此类活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以及强化作用,但其影响所存在的短暂性甚至是逆反性也不能忽视。活动设置的最佳方式是融人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对于显性的大型活动,隐形的日常活动更能引起学生认知的改变。
       四、结语
       通过家教师、同学以及校园环境四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的认知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得到改变。希望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被学生群体所理解,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能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持着中国人应有的精神风貌,使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