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本,以经论教
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
温小敬
摘要: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将重光于世界。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经典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习和推广传统文化势在必得,我们的先祖早已经把所有做人做事的智慧教给了我们。由其是我们教育者,只要用传统文化,他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能入心的文化。
关键词:智慧 文化 社会人伦关系 上所施 下所效
我曾今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读六年级就换了好几所学校了。结果有一次,这个孩子犯了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学校的老师们就对他进行了教育。这个孩子很寂寞的坐在楼梯口,我刚好下课经过,就陪这个孩子坐了一会儿。后来这个孩子说话了,他说:“老师,我很想死”。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也觉得很难受。但是不管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很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情绪化,要让他建立理智的人生态度,要从结果把原因找出来他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我是先引导他,我说:“你为什么很想死”?这个孩子说:“都没有人喜欢我”。孩子这时候情绪比较起伏,我想我应该稍微安慰一下他的心情,对着他说道:“你体育老师不会讨厌你把”?他没有说话,学校有几位老师还是很关心他的,我就提到了这几位老师。接着我又讲到:“温老师会讨厌你吗?”他摇摇头:“不会”。这时候他的情绪就平和下来了。情绪平和了,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建立理智的态度,把自己的问题找出来。
我说:“你为什么很想死”?他说:“人家都不喜欢我”。“那人家为什么不喜欢你”?他说:“老师,我都打人,我都打人、我都骂人”。他自己也很清楚问题在哪。接着跟他说:“你不要打人,你不要骂人,那人家就不会讨厌你了”。这个孩子听完之后,皱起眉头对我说:“老师,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这个孩子从他内心流露出来的无奈,这个表扬、这份心声印在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心中。一个孩子才十几岁,,十来岁,他就已经无奈的被他的欲望所控制,我们绝不愿意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成为欲望的努力。而孩子说到“我很想改”,那是他的善心,那是证明了“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那是告诉我们,就像《三字经》说的,“苟不教,性乃迁”,没有好的教育,他形成了这些坏的习惯。所以这样的孩子的行为是因为他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整个成长过程缺乏伦理、道德的引导,才会变成这个结果。
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冷漠与无礼,我们应该能够想到他们小时侯天真的样子,他们就是因为失教才会变成现在的这种情况。
当我们的孩子出现了这些情况,我们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怎么拯救我们的学生,答案是无疑的,传统文化救中国,传统文化救孩子。
说起传统文化、说起圣贤经典很多人就自以为是的说“学习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的国家是三千年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凡是写入经典的的都是最精华、最宝贵的东西。
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将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与希望”议题展开讨论,他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934年, 近代大儒梁漱溟在《孔子学说之重光》中讲到: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将重光于世界。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经典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习和推广传统文化势在必得,我们的先祖早已经把所有做人做事的智慧教给了我们。由其是我们教育者,只要用传统文化,他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能入心的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经”。“经者,常也”。它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是人们改变不了的。所以我们都是说读经,而不是读书,它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代的圣贤人上观天象,观察到四时的变化;下观人文,也就是社会的人伦关系,以此来教化天下的百姓。让人们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所以说什么是“经”,经是智慧、是圣贤之道
“文化”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词来构成的。这个“文”就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等。而“化”就是人受教而变化。在《说文解字》上把“化”解释为了“教行”。人们接受了道业、变化气质、改过迁善,在各方面起了若干的变革。这种“变革”就称为“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目的。所以说,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变化人的气质等等,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个“儒”。汉代时期扬雄给“儒”下了一个定义,他说“通天地人谓儒”。他们对天地自 然的规律、对社会人伦关系的规律通达无碍、了解的很清楚、很透彻。这样的人才被称为“儒”。这个“儒”字,写法是一个“亻”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学儒的人是人之所需,是我们社会所急需。
“教育”的“教”。《说文解字》用一句话“上所施,下所效”。把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给我们揭示出来了。在古文之中,这个“教”字左边上面是一个 “乂”。下面是一个一模一样的“乂”。再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子”。这个上面的“乂”告诉我们是父母画的。下面一模一样的“乂”。就是孩子画的。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身教胜于言教”。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柳条儿,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需要长期拿着柳条儿耳提面命的。所以,身教加耐心就能够把孩子教导好了。孩子的言行、习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
百善孝为先,原来我们对孝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天下第一规《弟子规》教会了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现在就按照这个去教导学生。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除孩子们的霸道与任性。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
在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今天,哪个孩子吃饭都是挑三拣四的。一句 “对饮食,勿拣择”。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爱人者,人恒爱之。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但是呢!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绕绕上口的《弟子规》充满了人生智慧,我们和学生一起去学习、去践行。
随着不断的走近国学专家和不断的学习,我对国学经典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国学经典教会了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惟天福善祸淫”。《孝经》中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为我们把这个道理讲的明明白白。
国学经典教会了我们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它是社会的人伦关系保持和谐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如果每个人都懂得了只有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孝敬父母,亲情才能维系一生这个道理,就不会出现“一个儿子从日本留学回来了,在机场捅了母亲很多刀” 的情景。
国学经典教会了我们孝敬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每个同学都懂得这些,还会出现一件件触目惊心的青少年跳楼自杀事件吗?我们要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之心,要养父母之志,要养父母之慧。
国学经典还教会了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规》中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我们不想别人怎么对待我,我们就不能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国学经典还教会了我们做人要善良。《易经》中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中也讲过“天作孽忧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太上感应篇》中的“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为我们的做人做事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国学经典是华夏民族的根,是炎黄子孙的魂,“言教者讼,身教者从”,让我们带领学生行动起来,同经典相伴,与圣贤同行。
参考文献:
【1】蔡礼旭.《家和万事兴—当今教育的反思》.2007.08.03,33-35。
【2】《群书治要》. 5-26。
【1】李显峰.《华夏文化好老师—汇编》.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