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优势,创新开展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切实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健康科学道德教育的引领之下,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指导自己现实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渗透教学
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渗透性,其既有理性的语文知识,也有感性的情感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其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并将此引入教学内容中,作为教育学生树立道德意识的根本。对此教师可针对小学的性格特点和认识能力,结合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再借助当前所有的教学资源来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地培养自身道德观念,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彻底落实。
一、基于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道德教育
根据当前我国所普及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其知识难度普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因此学生也更愿意投入语文学习中,能较好地为教师的道德教育提供教学素材。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多数教师都是以反复强调的口头表达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强自身道德观念的培养,但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吸收效果。因此再以语文教材内容为道德教育基础,从教材内容中寻找德育素材,在此基础上配合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为学生创造合理的道德教育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能在感受语文文学魅力的同时又能顺利完成素质教育中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大禹治水》的课文中,该课时中教师将要通过讲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大禹治水所传达出的“舍身取义、忧国忧民”的精神。在低年级小学生的认识特点中,如果教师直接纯粹地向学生引导相关的思想精神,大部分学生仅仅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并不能透过文字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所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对应的动画视频。视频内容主要为大禹妻子和当地人民对于大禹治水的感想,先以动态图像和背景音乐吸引学生产生学习热情,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深入剖析动画内容,从对话和气氛渲染中认真体会大禹牺牲自我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令学生能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德育认识,为教师进行后续教学提供便利。
二、基于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教师的各类课堂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不易取得显著的教学成功。而教师通过营造适当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课时学习内容,还能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开展道德教育。以往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内容中并没有被教师群体所足够重视,且教师的德育教学主要集中在思想品德上,在其他科目中教师也没有尝试将德育与科目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始终一成不变,德育教学处于一纸空谈的局面。对此教师有意识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合适的课堂学习氛围,尽力通过故事情境还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德育学习途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此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神笔马良》的课时中,为能令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主人公马良运用自身智慧惩恶扬善的勇敢行为,并能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即使教师在完成重要知识教学后,快速根据教材内容罗列出角色,请学生在课文内容和自我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思考兴趣,令学生既能在游戏中促进自身语文学习,同时又能在问题思考中探究个人具备道德意识的必要性,进一步产生对学生精神的积极影响。
三、基于课外阅读拓展的道德教育
课堂道德教育是教师将语言、动作等行为与学生实际道德意识培养需求结合的过程,而课后的学生德育教学,更多时候是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去深入探索、思考道德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但由于小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尽量以贴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逐渐将德育渗透于自身生活。对此教师可采取课外阅读拓展的方式,令学生在书籍阅读中不断开阔自身精神眼界,同时又能为自身写作收集丰富素材。
例如教师在结束《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时教学后,可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和指导下利用电脑、书籍等表现题材来搜寻有关于我国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故事,而后学生将观看、阅读等多种信息获取途径中所产生的想法和思考以书面形式完成记录下来,作为课后阅读情况反馈提交给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的有效阅读中能被抗日英雄甘愿献出自身宝贵生命也要与侵略者做斗争的顽强精神所震撼,以此触发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提醒着学生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今后更加奋发努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中道德教育的渗透,不仅要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还要令学生从心理上接纳道德学习的合理性。教师在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渗透中,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基础和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构建一个独特、新颖的德育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完成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升华,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语文中德育的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