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高阳小学 作者:尹小华 更新日期:2019-10-09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才能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和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夕阳真美》教学前,提醒学生平时观察夕阳的变化,在教学中,出示夕阳图,犹如夕阳就在眼前,学生对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深刻领会夕阳的“真美”,语言的“真美”,文章蕴含情感的“真美”。教学《鸟的天堂》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白鹭》一文创设语感情境,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从而对课文进行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二、导读设问,激发情感
导读设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导学提问,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情感。一是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抓关键词句导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含羞草》一课教学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这个关键词语来设计提问。含羞草为什么这样“得意”呢?围绕关键词“得意”展开教学的过程,每一步紧扣“得意”,从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现,到得意的朗读,层层铺开教学,教学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后一部分,围绕“惭愧”这个词语展开提问。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觉得很惭愧呢?得意草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得意草惭愧地说了些什么?就这样,全文紧紧抓住“得意”和“惭愧”这一对反义词,将教学贯穿始终,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其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三是抓主要线索导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索溪峪的野》抓住一个“野”字,这个“野”是文章的题眼,同时也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沿着这条主线提问,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找到主体印象——“野”; 然后提问:索溪峪的“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理解,“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再问:索溪峪的山怎么“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山的“野”,类推之后的问题,如此层层剥笋一般,很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个互补的过程。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提升阅读能力,要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促使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如《尊严》这篇课文内容很具典型性,文质兼美,给人以教益和启示。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写具体、写生动、有条理地写这几个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设计读写结合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做到详略得当;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仿写一个人物言行片段;以写事为主体,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及分析作者的写法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法,写一篇写景的习作。即像作者一样采用首尾呼应、总--分--总的思路以及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先赞美所写景物的特点,再具体说明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教学《泉水》时,围绕课文最后一段:“丁冬,丁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为人们做些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感悟泉水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使自己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能力,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