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获奖论文

当前位置:主页 > 优秀论文 > 一等奖获奖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学校名称: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 作者:王静 更新日期:2019-10-09


 
摘要: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知识,来处理新的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素质教育。小学高年级语文内容复杂,知识覆盖面广,难度增大,学生对于新内容的学习与已有的知识衔接困难,所以,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  效果  探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情。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主导与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吃透教学标准,掌握本册语文的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教学当中的各种问题,理顺教学思路和巧妙应对课堂生成资源。指导学生拓展研究范围,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如在五年级语文《将相合》教学中,学生常常只关注事情的发展,不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含义。针对这种现状,我首先围绕“蔺相如舍身护玉”来做文章,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研究作者关于课文的设计意义,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不只是简单地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为了显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大局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可贵品质。然后在课文三个故事的讲解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作者的思想当中予以研究,大多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智勇双全,“渑池之会”的维护国家尊严,“负荆请罪”当中的顾全大局,感受蔺相如的爱国主义思想。根据以上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帮学生找准学习方向,使学生有目的研究课文。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教学当中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研究新的课文,重视实践理论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要求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模式应该是课前略读课文、准备有关学习资料、课堂主动研究掌握、课后拓展知识等,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有利于以后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1、指导阅读方向,树立探究信心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课文体裁形式多样,也不乏存在类似方面,如课文构成方式、中心思想、写作方式等均会有所相似。对于这种情况,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特性和以前的学习方式,予以自行学习研究,处理学习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使得学习过程充满自信。
2、明确思考目标,置疑引导探究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要求,根据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运用不同的阅读训练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出关于学习内容的许多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教师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亲人”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要表现的中心内容,使学生具有充足的自主权,指出要解决的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详细讲了哪件事?这件事叙述了几个内容?(2)抓住“亲人”来理解课文,课文当中写了哪些亲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3)“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三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5)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自己在课文当中寻找答案,教师在旁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理解时间充足,提高探究兴趣
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认真阅读,努力研究。教师在安排了研究任务以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时间过少,教师就讲解,那么学生的印象就会不深刻,不能有效理解课文内容,不利于以后的阅读学习。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边读边思考,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随时解决,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可以在以后的讲解过程中予以处理。关注学困生的阅读学习,经常鼓励他们,对于阅读当中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讨论研究问题,及时交换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团队意识,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如在学习《白杨》时,因为学生对于“借物喻人、喻理”的课文不容易理解,可以叫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白杨的材料和图片,首先要了解白杨的外部特征,然后在实际学习中,把人的性格和追求与白杨的特征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使学生体会到边疆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白杨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对以“白杨”作为课文题目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再就是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集体意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从严要求,坚持不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当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创新行为,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都会对学生的独立阅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玲玉《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5)
[2]田玲《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安恩平《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4]刘颂堂《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11048283号-2
技术支持:无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