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是教与学互动的体现,数学教师上课都会提问,而且每堂课几乎都有提问,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对每章节内容的学习。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数学提问、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连续性。
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是教与学互动的体现,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表现,是数学教学的最重要活动之一。数学教师上课都会提问,而且每堂课几乎都有提问。课堂的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愣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意犹未尽”而那样问,则会“原封不无动,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现在我就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我的看法。课堂提问有助于创造与保持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使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具有针对性
数学问题的提出,提问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跟知识的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针对学生的知识程度提问先提问估计回答得不太正确的学生,后提问估计回答得正确的学生,繁难的问题宜化成若干个浅易的小问题或化为几个台阶来提问。高年级、成绩好的班级,远距离提问、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可多一些,教师提问、近距离提问可少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让不同的提问对象能够充分地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让问题在这样的小问题去剖析出真正的数学问题。
例如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问题,我用“假设法”设一种情况,学生思路就是非常清晰了,所以课堂教学中我就不采用假设全是兔的情况,效果真是好的。我们真是找到了方法,然后教育学生进行方程解法。
又如采用,假设法(接原列表法),我们先从表格中右起的第一列,20和0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就是有20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这样就有40只脚。那么实际脚的只数是54只,这样就笼子里就多出了14只脚,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利用刚才列表中我们发现的规律:在鸡兔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多出了脚,说明了有兔子,那每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脚的只数就会增加2只,添几次就得到几只(?)兔子了,那应该增加7只兔,脚的只数才变成54只,即14里面有7个2。那么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马上在黑板上画上20个圆圈,每个圈下配上两只脚得了两脚鸡,那么就有了:20×2=40只脚,而笼子里实际有54只脚,这样就多出了:54-42=14只脚,怎么办?因为多出的脚是兔子的,那要添上几只脚就变成了兔子呢?就是:4-2=2只脚,这样得到的是兔子了,就得:14÷2=7只兔。鸡的只数是:20-7=13只鸡了。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对每章节内容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上,教学上的重点是要落实使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较为容易明白,方便计算。我先用课件出示古文“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学生感到很好奇,在好奇中认识古文的意思:“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因为数目比较大,我先让学生猜测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学生猜测的几种答案中不能马上确定出答案。我让学生留着答案。转入这种问题的研究。然后我设计“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只脚,鸡兔各多少只?”让学生能过枚举的方法认识问题。如果先猜有19只鸡和1只兔,就有42只脚;再猜有18只鸡和2只兔,就有44只脚;然后,按照这样的顺序猜下去就可以猜出来。请仔细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座交流。
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此,以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为探究基础,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探究方式,以课件动态演示为探究辅助手段,巧妙地将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了数学语言,即数学算式,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一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灵活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活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如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问题的内容,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教学中揭去了它令人生畏的奥数面纱,还其生动有趣的一面。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而且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从多角度思考,猜测、推理,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连续性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在以前授课时我发现学生刚接触“鸡兔同笼”问题,要列式计算往往感到困难,如果通过先猜测、然后列表枚举(先一个一个)、再猜测法(五个五个猜测与计算)解决问题则是一种实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如使用方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它的数量关系后,试设兔有ⅹ只,那么鸡就有总数-X只了方程一下子就出来了。教学中组织学生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感受“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的应用,同时体会解题过程中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发展了学生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解题思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能力。又如《圆柱的体积》时,我设计在班上有同学生日的那天进行,在进入教室后,先来创设一个生日集会的情境,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引进了圆柱形蛋糕的多少方面来,连续的提问,层层深入,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长期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