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是从根本寻找特殊教育的有效方法的一种途径。所谓医教结合就是把医学领域(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教育学有效的结合起来[1]。两条腿走路,共同帮助残障儿童完成康复,使其达到接近普通孩子的程度后融入普通教育,融入社会。
医教结合在听障儿童康复领域早已引进,做为民非听障儿童康复机构的领头兵崔老师培训下属的北京三所残联定点康复学校,早在十多年前,就引进了医教结合的理念。每年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培训,与北京多家医院、国际知名学者都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医教结合在我校应用广泛,以一下两点为例:
1. 培训康复教师了解医院出具的各种检查结果,以及学习最新的检验方法和报告,通过医学指导康复教育。常用的检测报告有听力检测、客观测听的包含ASSR(多频听觉稳态反应)、ABR(听觉脑干诱发反应)、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声导抗等,通过这些检测报告能客观、全面的反应孩子的听力水平、认知水平等,康复老师可以通过医学报告全面了解孩子,从而制定更符合当前情况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医学为听障儿童的康复提供了客观的可参考的依据。
2. 康复老师对孩子进行入学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判断缺失发音属于舌尖、舌中、舌根、唇齿等具体部位,进一步来判断口腔内部及舌头的情况,或者是否存在舌系带等生理问题。可借助压舌板等医疗用具帮助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锻炼舌头各部分力量达到能发音清晰的目的,如果是生理问题可以通过医院手术解决后在进行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康复领域,医学和教育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医学是为听障儿童康复指明方向,康复训练过程中又能为医学诊断提供反馈。通过不断的康复训练与医学反馈,让孩子更好更快的完成康复训练走入普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听障儿童康复领域技术的不断提升,听障儿童康复学校在医教结合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多重残疾学生增多带来的挑战。随着近些年来我校就读学生统计发现,28.5%的学生都具有多重残疾并且人数仍在逐年上升。这对我校康复教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康复的孩子经常是除了听障还伴有重度近视、严重感统失调、发育迟缓等问题。由于此类孩子其他方面的损失导致他的认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和单纯听障儿童有着明显差异。康复老师在进行康复时,用对于听障儿童的康复方法就不能满足这部分孩子的需求。针对此问题,我校进行了多种探索。最见成效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请医学专家进来,为我校康复老师进行感统失调、发育迟缓等医学讲座,从生理性找原因,从根本上了解并且理解存在此问题的孩子。派我校老师走出去,定期派我校康复老师赴医院及其他康复机构进行学习,参加中残联、市残联的相关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康复老师能从康复教育和医学两方面入手,合理的设计康复课程,科学的实施康复计划,更有成效的帮助多重残疾的孩子。
2. 各种轻微残疾学生涌入带来的挑战。由于听力语言康复学校主要面对的是人工耳蜗和佩戴助听器需要听力语言康复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往往活泼、开朗、聪明,大部分孩子仅存在听力语言问题对比自闭症等康复机构氛围都要好一些。部分家长把不会说话都归结为听力语言问题送入我校。有的孩子经我校老师观察后,疑似自闭症,建议去医院进一步确诊,即便确诊后家长仍执意留在我校做听力语言康复,不愿送入自闭症机构康复。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孩子的进入,为了他们更好的康复,我校引入了资源老师主要负责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的专业康复初见成效。
3. 心理疏导应与时俱进,解决实际问题。听障儿童的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2],能让孩子有个更舒服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往往能在保证康复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康复进度。心理疏导在听障孩子进入融合阶段更必不可少,融入普通学校后他们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身心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心理疏导仍需继续。这部分仍需普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一起努力,我校正在积极努力探索出一条可行性道路。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医教结合已融入残疾儿童康复领域[3],它的融入一方面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特殊教育提出了众多挑战。在残疾儿童康复领域中,要不断发挥医学和教育学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