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学校是培养人才,塑造人品的重要地方。现在社会各界对于学校的关注点除了教学质量,还有对教师在管理学生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然而学困生的问题已成为教师的一块心病,学困生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有阻力的学生,他们通常是对学习没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明显缺陷。因为多数的学困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在品行上也是最为头疼的,在平日的班级、学校管理中,他们也是制造“麻烦事”的罪魁祸首。那么,对于老师来说,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就变得任重而道远。现我就我校实际情况,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田蓬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国门小学,地处边疆地区,许多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都不太高,大部分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就去外面闯荡,多数学生日常生活的照顾都寄托在了学校。目前我校有学生数1106人,留守儿童有347人,占31.3%;住校生353人,占31.9%。从数据看,并没有占到一半以上,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从其他村委会的完小转入的,部分父母在附近的地方打工,在镇上租房子给学生住,学生与家长的接触较少,通常是孩子早上出门上学的时间父母还在休息,到晚上孩子睡觉父母还在外苦钱。也有部分父母是在镇上买了地基盖了房子,却背负着一屁股的外债,所以迫使父母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务工,孩子就让其与爷爷、奶奶居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就只能通过奶奶、爷爷和老师的转告得知,更有甚者则是直接给孩子买手机,美其名曰是有事能及时找到孩子与其沟通,结果事与愿违,孩子拿着手机却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因此,家长的监管与教育就出现了缺失。
        (二)社会因素
        对于乡镇上的孩子来说,他们看到的是能够发家致富的人多数是一些小工头,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却能赚上那么多的钱,而极少数的人努力读书考大学出来后,找到工作一年到头下来挣的钱还不抵一个受过极少教育的小工头一个月挣的多,此时心里自然而然有了一个量化,“读书无用论”便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步酝酿开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就有了微妙变化。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学校只是一个暂时收留他们的场所,因此,他们不会把读书当做成就自己理想的奠基石,学习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份可有可无的苦差事,在学校就算学不好,以后出社会了照样能赚大钱,只要他们满18周岁就能够进入社会,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社会上终日混迹无所事事。
        现在是科技发展极速的时代,信息的传递不再像以往一样单从别人口中或电视、报纸得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介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对于认知能力低下、自控能力不强、好奇心重的小学生来说,它的诱惑力是无法阻挡的,接触过网络游戏、QQ聊天的学困生更多的心思不是在学习上,即便学校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却是屡禁不止,学校不让带就偷着躲着玩手机,特别是晚休教师查夜过后,学生手机成了他们的宠物和消遣的最佳工具。
      (三)学生自身因素
        学困生并不是进入一年级便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在学习上有困难、有阻力,其实是长期以来逐步积累所形成的。他们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为:一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自己搞自己的、要么发呆想事情、要么与别人讲小话;二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甚者根本不把作业放在心上,认为我来上学坐在教室里就算给家长、老师一个交代了,就连抄写也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事;三是回到家只顾看电视、玩手机,做作业、预习课本根本不是这个时间点的事,家长追问要么欺骗家长说没有作业,要么说在学校已经做完了;四是上课从不参与发言,若是被老师点名回答也是一贯保持沉默;五是学习主动性不够,从不会因为学习上的困扰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六是基础差,产生惰性思想,极少参与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言行上的表现为:一是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二是同类聚集,与他接触多的同学也是学困生的一员;三是品行不良,有一类学困生是通过一些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事件来引起关注,获取存在感。
        (四)教师因素
        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系统正规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展示新时期教师的风采,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往往因为对某位教师失去信心,而对其任教的学科失去兴趣。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课堂设计单调,方法呆板,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和求异思维训练,长期下去使学生养成偏狭的思维习惯。有些教师跟着应试教育指挥棒走,忽视基础知识,造成课堂死气沉沉。这些都会导致学困生的增长。课业负担重,教师的课业负担太重,任双主课,还要跨年级,根本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帮助与辅导。缺乏敬业精神,也有少数教师无意长期从事教学,不愿意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经验,不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他们看重的是分数,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耐心,听之任之,误人子弟。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一)家校形成联动机制
        都说只有绳一处拧,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困生在学习上能够摆脱困扰,少不了家庭与学校的通力合作。第一,家长方面要提高认识、引起重视,不能把教育孩子全权托付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学生的判断和认知。第二,对于留守儿童和住校生,家长要与教师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商量对策,要没收学生的手机,只能带电话手表到校。第三,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能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供给,还要多些交流与沟通,尽可能地让父亲或者母亲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不能只顾挣钱而忽视孩子的健康成长,第四,作为教师要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去教育孩子,及时的将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客观、如实、不带任何情绪地告知家长。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鼎力相助。那么,政府、学校、媒体等在宣传上要加大力度,向社会宣传正能量,用身边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加以支撑,也可以邀请地方的成功人士来学校演讲发言,让他们的成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众。让成功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触不可摸。
        (三)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不歧视、不侮辱、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任何一个学困生,对待学生能够一视同仁。一是要敢于承认学困生存在的客观性,承认学困生的个性差异。二是不遗余力地想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手段,根据本班的学情来设计教学环节。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不搞分化,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起学习的兴趣。四是将赏识教育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来做,正确、客观、不带有色眼镜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能采取过激言语和暴力行为制止,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五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学困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甚至可以当他们是朋友,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逐步变得活泼开朗。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项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长期的合作,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