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班就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班就读不仅仅要使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情感,使随读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增强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 .因此, 对随班就读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加强同伴之爱,让他们树立自信;学校、家庭相结合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让随班就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随班就读 自信 关爱 合作 教科研活动
随班就读,是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我们目前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如何呢?最近我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以及情感表现作了一些小小的调查,得到了一些感性材料。我主要按学习、活动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形式主要是谈话和问卷的调查。
一、学习表现
随班就读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且能听懂老师讲课的部分内容。一半的学生表示对学校读书感兴趣,六分之一的学生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一半以上学生表示有时能听懂。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不尽令人满意。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有时做作业,三分之一学生甚至表示从不做作业;在课堂发言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从不举手,极少数学生偶尔举手发言;考试成绩,只有一小部分有时及格,其余从未及格过。
这其中既有学生智力上的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其他同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特点。譬如,上课提问、作业布置因人而宜,考试不使用同一张试卷。再从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的评价来看,基本上每个教师都反映自己班中的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表现差,作业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也不会做,记忆力差,等等。他们没有看到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也有差异。这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也没有做到适度,或者等同于其他学生,或者干脆放任不管。
二、活动表现
对随班就读学生在课余和家里活动情况的调查表明:智力残疾学生有与他人交往的欲望,但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因此交往受挫,没有活动伙伴,交往能力和交往成就较差。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也反映了这个事实。教师反映一部分同学能与其他学生和睦相处,但活动能力较差,积极性也不高;另一部分学生有能力与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经常做出一些对抗性的行为,或者无故打闹同学。另外,教师反映这部分同学与同龄人交往不多,但与低年级学生交往较多。从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活动情况来看,因受智力影响,这类学生活动能力较差,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交往范围不广。这表明在这方面还需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并教育其他学生主动团结这类学生,以利于他们在活动中活跃身心,发展智力,培养交往能力和健康、的交往心理。
三、情感表现
总体来说,这类学生情感表现比较外露,情绪转化比较快,碰到高兴或伤心事,会很快忘记。但由于教师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关心不够,因此,不太注意他们的情感活动,也无从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对这部分学生的态度比较一致,大部分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不关心或很少关心。家长对他们到校学习不寄于任何希望,只不过在尽家长的义务和责任,但总体上还是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了爱,对他们歧视的现象比较少。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外适当利用时间进行补习外,在课堂上关心不够。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上课很少或从不要他们举手问答问题,对他们也很少表扬或者批评。随班就读这种特教形式,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办法。一方面,残疾儿童对到校学习有较强的兴趣,也有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交往的愿望;另一方面,广大家长也比较乐意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要想解决随班就读的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根据随读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在一个我们的班集体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诸如智力,身体,行为等各方面与正常学生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教师在实施教学方面,如果将他们等同于其他正常学生,进行:“一刀切”管理,或者置之不理,任其自流,都会造成这些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差,逐渐成为被遗忘的对象。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发展他们的认知领域,使他们同样能最大限度的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健康成长。只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适宜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一定按自己的方式,速度和特点健康成长。
2、家长、学校、教师要重视对残疾儿童教育。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对这类学生一般满足于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送他们到校读书是出于责任和舆论。因此,对他们学习情况关注较少;而学校因为上面缺少对这类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明确要求。由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原因,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心和负责程度,全凭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有的教师比较认真负责,有的则关心不够甚至从不关心。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明确制定对这类学生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是当前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紧迫任务。
3、大力开展对随斑就读的教育科研活动。随班就读有它的优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特别是目前的随班就读基本上属于智残儿童寄读于普通班,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如何在普通教学中体现随班就读的特殊性,制定出有效的可行的组织形式,以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对智力残疾儿童的照顾,使这类学生基撇处于旁观者的状态。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为他们设计难度适宜的作业,考试时如何做到因人出卷,因人阅卷,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及格甚至优秀,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对随班就读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残疾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生存。通过活动、游戏,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情操,是提高这类学生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这类学生由于学习、交往中的困难和受挫,心理表现普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他们或者行为过激,或者自我压抑、退缩,或者兴趣减退甚至淡漠。能否由班主任或者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经常的,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研究。
4、对随班就读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白皓杨同学是我遇到的一名聋生儿童,他的性格非常脆弱,表现为对母亲极强的依赖性,这是由于他的生理年龄虽已10岁,但他的智龄只相当于五、六岁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慢好多,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几分钟,有时一节数学课下来,他能算对两道题就不错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时真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每每我要发火时,看到他那无辜、幼稚、惊恐的眼神,我就再也发不起来了。记得一次他考试没考好,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正要用对待其他同学的方法对待他,还没等我张口,就看见了他眼中快要流下来的眼泪。转念一想,他何尝不想学好,但毕竟他只有五、六岁的智龄,有时实在是管不住自己。于是我耐心地教导他、鼓励她,再上课时,他不仅听力按时听了,连纪律都好多了。
5、加强同伴之爱,促使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成长。在集体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个体需要。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能使残疾儿童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助学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加强同伴之爱,让他们伸出友谊之手,主动帮助随班就读学生。伙伴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去爱护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分到小组之中和同学讨论学习。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帮助,不但使随班就读生的身心得到照料、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培养了正常学生的助人精神、善良品格和美好心灵。
6、学校、家庭相结合,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随班就读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合力。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记录在家校联系卡上,让家长树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同时要让家长参与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能正确对待残疾孩子,积极鼓励、帮助孩子。随着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随班就读学生擎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7、利用心理诱因,巧建自信平台。残疾导致随班就读学生能力较差,特别是理解能力更成为问题。跟不上普通的听课学习的进步,学习成绩自然有很大问题。进而对学习更加却反兴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上的困难与日常行为上的异常行为让他们产生了自己不如他人的想法,缺乏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加放任自己,或者把对自己无法上进的怨气以更激烈的手段表现出来,比如无端与同学吵闹。而这样更会把自己孤立于同学外,脾气也就变的更加乖张。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就要做到:只要学生有有点,有进步就应该进行表扬,让其因为受到赞扬而增强自信,由此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集体的温暖,融合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为了学生,我们要尽可能的给他们赞扬与鼓励,为他们打造一个坚实的自信平台,稳稳地托着他们去摘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果实。
8、发挥资源教室作用,让随班就读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资源教室集中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我们发现利用资源教室的资源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救教学,为他们扫清部分学习障碍、巩固学习成果,能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随班就读的学习当中去,更好地融入到普通教育当中去。比如:赵宏博是个聋哑学生,被安置在辅读班学习。一次,发现体育大课间时,他随班就读的班级中学生在转呼啦圈,而他在一旁玩石子,通过了解知道他因不会转呼啦圈而被排斥。我们利用资源教室的器材对赵宏博进行了个别训练,让赵宏博掌握了转呼啦圈的技能。后来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赵宏博主动加入到班级活动中去,快乐地转起了呼啦圈。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认同,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相信一定能逐步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成绩,最终实现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社会化教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猛 朱志勇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7,(04)。
[2]周德林 王耀 苏俊山 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全面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研究, 2001,(06)。
[3]徐美贞 杨希洁 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