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新课程理念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创新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学方针提出“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生个体而言,教育教学的意义在于传递有价值、能够被利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和敏锐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能力的提升。然而,应试教育显然与教学方针相悖。在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学内容的设置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出现了与实际生活脱离的知识,反而过于重视一下偏难怪题、超纲内容。这种将重点知识本末倒置的教学内容选取,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对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作用有限,并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追求高效的知识灌输和逻辑性强的知识传递,其优势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知识传递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尽管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导,能够传递逻辑性强的知识点,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学生在单一的讲授法背景下,主体性被抹杀,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了解,相互认识。教师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新鲜感和趣味性,甚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主义认为,教学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取知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都为当前的教学方法提供思路,也为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教学评价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施中,无论是升学还是日常的评价,通常都是以分数量化学生的表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其弊端却十分明显。一方面,以分数量化、评价学生的学习,难以体现出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以及道德水平、个性和性格等方面的提升和完善,学生、家长、甚至教师仅关注学生分值的提升却忽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另一方面,单方面以分数的形式评价量化学生过于片面,不能适应新课程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另外,由于教学评价主体不应当仅用一份试题便得出最终结果,而应该从多个维度、由多个主体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组织形式
受我国人口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尽管班级授课制能够在我国当前人口众多的国情背景下,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同等机会接受教育,但在班级中,学生众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更难以创造出适应所有学生要求的教学方法,只能采取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因此,必然有部分学生会受到忽视,这也与我国义务教育中提出的让所有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相悖。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和迅速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过于强调甄选和选拔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极少的知识要进行删减整改。精选教学内容[2],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又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还能应用知识。
(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心理发展状况和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为依据,更要参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和教学条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教学体制。另外,教师教学定期接受先进教学理论,采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形成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教师要掌握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利用语言的魅力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
(三)改善教学评价,从多维度、多主体地评价学生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更要拥有必要的生活技能、习惯和人际交往所需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而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必须从多方面体现。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有对学生技能、道德、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体现[3]。另外,为了更加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定向,教学评价还应该多主体参与。各科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学生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学生个性
逐步减少班级中的学生数量,尽可能让教师关注每位学生,创造出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的教学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分组教学,既发挥小团体对个体的帮扶作用,还能弥补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不足,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组间竞争,让学生在竞争压力下,争取更大突破、更高提升。
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