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情系流动留守儿童 奠基幸福人生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第八小学-校长.马鹏飞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第八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学校,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5150平方米,教学班16个,学生837人,教师46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城郊,离市区最大批发菜市场200米),流动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现有流动儿童571人,留守儿童32人。流动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校组织教师对流动留守儿童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发现这类孩子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制约学校发展,这些特殊群体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根据我校统计,80%以上的留守流动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监护人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流动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低于正常家庭儿童。据我们初步调查,这些孩子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流动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流动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2%。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我校的调查显示:68%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4次,有的父或母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25%的留守流动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2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流动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被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留守流动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并将是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城郊六年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本校及所管辖五所村小校留守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研究出本校留守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试图找到适合我校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的方法,

因此,借此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找出影响、流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校流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本校流动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本校流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本校流动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本校流动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重点:

(1)本校留守流动儿童的个案研究。

(2)本校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

课题研究的难点:

本校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

二、成立课题后所做工作

1、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我校把流动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和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等。学校专门制定了《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注重对工作过程的跟踪和评价,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成立了由校长、副书记主管、政教处、教务处、少先大队辅导员主抓、各班主任落实、其它部门协助的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使每一个流动、留守儿童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课题研究组,成员都是热爱教育事业,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勇于践行的品格,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和良好的课题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恒心。有多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和省市县评比中获奖。

2、明细情况,建立档案

每学年,我校都安排专人负责,深入到社区、村队,对新增学生中的流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等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流动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和成长需要。建立流动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达到80多人,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流动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营造氛围,潜移默化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墙壁说话,用画面育人。通过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等方式引导全校师生“平等、友爱、互助、进步”。 

4、细心呵护,快乐成长

我校每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本班流动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他们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交流谈心,随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快乐成长。班里特殊的流动留守儿童由班主任老师结对帮扶,对这些孩子缺位的家庭教育和缺失的亲情体验进行弥补。截至目前,我校开展“流动留守儿童座谈会”、“慈善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学校教师和流动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43对。我校董晓英老师班里流动留守儿童孩子比较多。董老师重引导,重心育,重呵护。谁病了,谁缺少了学习用具,谁有了不开心的事,她都了如指掌,并想方设法为这些孩子排忧解难。六(2)班哈征岩,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在灵星矿工作,很少回家,他与爷爷奶奶生活,一直很想见一见母亲,而家人百般阻拦,由此变的消沉,经常旷课,班主任马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三番五次家访,与其家人沟通,最后用诚心感动了他的家人,马老师带着他与母亲见面,使这名队员又恢复了往日活泼开朗。六(3)班马娟,她从二年级离开父母到我校上学,与政教主任张丽萍同住在一个小区,有时她们一块上学,一块回家,每天马娟都有一大堆的话同张老师说,有时闹矛盾了还给张老师写个纸条或一封信、假期发短信、QQ聊天,遇到节日,张老师带她一起开PRTY,她亲切的叫张老师“妈妈”。当然,在我校,像这样的老师还很多,她们把无私的关爱都给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家庭般的温暖。

5、传递爱心,共育新苗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市教育局、团市委多次对我校孙小梅等50名流动留守儿童捐助学习用品。我校还积极联系民政局、慈善总会、所在乡村等,动员班主任老师发动全校学生和各位家长一起参与到此项关爱行动中来。学校少先大队部通过“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慈善小天使”等主题活动,倡议全校学生一起关爱这个特殊群体。我校党员率先垂范,为流动留守儿童买书包,赠书本,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交流谈心……老师们的爱心行动感动着班上所有的孩子。同学们也纷纷将爱心传递,与班上的留守、流动儿童作朋友。

6、典型引路,树立志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此,每年六一,学校都侧重流动留守儿童表彰比例,通过表彰“自强之星”,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他们的事迹,在流动留守儿童中树立典型,激励流动留守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美好品质,树立远大志向。

7、建立流动留守儿童的温暖之家——“集善之家”

2012年元月,在团市委和教育局帮助下,在我校建起了全区首家“集善之家”,为这个特殊群体筹建了温馨之家,并派专人管理“集善之家”,严格执行集善之家的开放时间。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两节课后,这些特殊的孩子总会在辅导老师的组织下,轮流在“集善之家”里阅览、下棋、看影片、和亲人视频交流、上网查阅资料,做游戏;每周星期六上午,全校的流动留守儿童都会分组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打篮球、乒乓球,进行跳绳比赛或与辅导老师促膝谈心等……每每这时,别的同学总是很羡慕,甚至还有同学这样说:“看他们多好啊!我怎么就不是流动留守儿童呢!” 

8、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流动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几年来,教师与家长直接对话的次数达到上千次。

(2)加强了委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辛旺、卢炜到我校开展讲座,每学期我们都要召开一次对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活动,讲授一些科学的监护方法,使监护人明白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爷爷奶奶不溺爱这些孩子。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如柴园和塔寺社区,将社区图书室对学生开放,每天下午放学都有很多学生到那阅读、写作业。

关注、关心、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建立长效教育机制,不断总结出创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我们相信,这些缺少亲情的孩子们,在社会大家庭的呵护下一定能健康成长,共享和谐阳光。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